张骞后裔在博望
http://www.hnta.cn 2010-10-22 来源:大河报 点击:次
我问当年老张骞祠怎么祭祀张骞的?“供上牌位,逢初一十五,一天三趟烧香。平时天天晚饭以后烧香。”张国华道。
博望镇会多,有四道会,其中有三道都和张骞有关:三元宫会、白马寺会、老张骞祠会。
功勋著被封博望 建“侯国”荫庇子孙
张骞后裔为何生活于此?
据尹庄村中老人讲,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时,曾在匈奴娶胡妻,生两子。他归汉时,俩孩子都十多岁了。他封侯博望时,其子接近成年。他二次出使时,儿子已可以帮他在封邑料理事务了。他的妻儿生活在封邑,繁衍生息,一辈辈生活了下去。
南阳师院聂振弢教授认为:“张骞死葬城固,但博望镇建有纪念性祠堂,有后裔敬慕先贤,来此守祠定居,因此繁衍生息,这是古时礼法制度。南阳又风调雨顺,比较起陕西来,十分宜居,因此若有后裔自陕西来,也能很好地生活下去。”
张骞生前有没来过博望呢?史载,公元前193年,张骞被封博望侯,封地在南阳方城博望镇。唐代史学家颜师古在《汉书注》中认为,“博望”是“取其能广博瞻望。”这是汉武帝对张骞博闻多见、才广识远的充分肯定。
《汉书·景武昭宣元成功臣表》记载了所有封侯者,但只记史实,不记封侯户口数目,张骞封侯有记,但四至无载。专家推测,“大致南临夏路(方城境内古道,东北通叶县,西南通南阳),北至今方城境内广阳、柳河一带,南部地平土肥,北部冈峦起伏,为桑蚕柞蚕养殖地,交通便利,是一处货物集散地”。这和张骞后裔说法有所不同。
武帝将其封于此,是否因其曾在这一带有商贸活动呢?民间传说中有所印证,比如张骞在南阳有收绸子传说。
张骞封侯前,现博望镇一带有无城邑呢?方城文史专家贺金锋发现,张骞之前,博望作为地理名词从未在史籍中出现过。
贺金锋认为,依据西汉《礼记·王制》:“名山大泽不以封,其余以为附庸闲田。诸侯之有功者,取于闲田以禄之。其有削地者,归之闲田。”张骞未封侯前,整个南阳属“天子畿内”,即赋税直接上交国家的地区。博望一带,便是“天子畿内闲田”。
“闲田之上新建侯国,并非易事。先要按建国之制丈量土地,确定国家范围,四周立边界,中心建城邑,建祠堂,设官吏,造府邸等。这些活动朝廷不可能包办,作为诸侯的张骞要参与,要到封地作一系列指导。”贺金锋道。
汉代还有一条“国策”,规定张骞必须到博望生活。
汉朝有大规模驱逐诸侯王、列侯到封国去的行动。武帝之前,数代帝王,都有意识做着这种事。
汉高祖发诏规定,诸侯王、列侯一年中十月份可去京城朝见述职,别的时间都要在封地呆着。文帝时,他先拿丞相周勃开刀,大规模驱逐诸侯王、列侯去封国。景帝时,他以粮食不够吃为由,将京师仅存列侯赶出长安城。到了汉武帝时,执行这项“国策”更严格,张骞绝不会获额外恩宠。他必须带老婆孩子到方城生活。
这项“国策”实施的原因,是刘邦认为分封可“屏护朝廷”,更好地巩固“家天下”。但“国策”也有后遗症——列侯在封国内逐渐坐大。历代帝王一边驱逐列侯,一边又想法儿将其封国分得更小更碎,他们与列侯不断博弈,努力寻求平衡点。
还有一点,“张骞封侯两年被削了爵,但‘黜爵’未‘黜地’,张骞翻身极快,很快又被重用,官做得更大了,逝前一直做到‘外交大臣’,受到汉武帝的重用。”聂教授道,“因为一直受重用,张骞封邑,自能为其子孙提供衣食荫护,这是情理之中事。”
作者:盛夏
(责任编辑:明珠)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
相关新闻
- 河南洛宁出土镶嵌在古代驿站墙垣上的唐代古碑 2010-10-14 9:35:43
- 河南西峡县将于10月15日举办“中国重阳文化节” 2010-10-14 9:09:17
- 寻回失落的“滑台” 2010-10-13 8:42:08
- 运思奇特三清殿 2010-9-29 9:24:51
- 千年香火丹霞老 2010-9-13 9:04:37
- ·[交通]7条隧道贯穿中州大道 为老城与新区“解
- ·[交通]BRT车道多处受损太颠簸 整修还靠“打补
- ·[交通]十几对列车晚点 铁路局微博公布消息并致
- ·[天气]本周雷阵雨与高温并存 局部将有高温闷热
- ·[天气]今明河南省十市有暴雨 未来三天依然阴雨
- ·[交通]中州大道综合整治工程开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