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文化旅游 >> 文化中原 >> 往事如风 >> 正文
千年香火丹霞老
http://www.hnta.cn 2010-9-13 来源:大河报 点击:

 

“鞍马匆匆去复还,霜钟今得见丰山。千年香火丹霞老,满眼兴亡白水闲。壮志自怜消客路,深居谁得似禅关。只因频有西来梦,夜夜青林杳霭间。”这是金代大诗人元好问写南召丹霞寺的一首诗。
    诗意境很好,细究有点毛病。丹霞寺始建于唐长庆四年(824年),元好问生卒年份分别为1190年和1257年,他讲“千年香火”,是诗家夸张语。但从824年至今,丹霞寺薪尽火传已历千载,这诗,倒像元好问替当下人提前发出的“千年一叹”。
    丹霞寺始建于唐,盛于宋,兵焚于元,迄明中兴,多次重修。1986年被评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寺院内外有千年银杏、元明时期的青檀多株,古柏林600余亩。
    丹霞寺开山祖师天然,是佛教禅宗中一牛人。他是六祖慧能最重要的传承者,佛典上故事极多,他惊世骇俗的“焚佛取暖”,是发扬“顿悟说”的典型事例,在中国佛教史上有重要位置。
    天然自由放任“佛性”,在此地达到极致!在南召这块风水宝地上,他造出一座千载名寺,自是其杰出秉性识度所成。有天然在丹霞,南召山水生辉。而南召山水之灵,又令天然佛性顿开,机锋频出,人与地相得益彰。丹霞寺,因此成为中国佛教禅宗历史上一处坐标,一个绕不过去的重要所在。
   丹霞寺之所以历千年不废,因天然之后历任住持“学习天然好榜样”,使得丹霞寺名望素著,当地民谚称“八百里伏牛山五百里丹霞寺”,意为伏牛山中的佛寺,丹霞寺管了大半。
    丹霞寺红色山门前,还有一块黑底白字石质碑刻“丹霞始祖”,联系到2010年8月1日才新鲜出炉的“中国丹霞”“世遗”,令人大感兴趣,碑刻来历是啥?如何解读?若是“丹霞始祖”,申报“世遗”为何没有它?
    千年寺史,个性名僧,传说与现实的“神异灵性”所体现的文化认知感应,还有“丹霞始祖”的迷雾,这一切,都吸引着我走近这座深山古寺。
    寺院坐北朝南,背靠气势雄浑、海拔近千米的丹霞山,周边山峦依次耸立,跌宕起伏。
    寺前,东邻陡峭如削的青龙山,西傍势若卧虎的白虎山。青龙山拔地而起,白虎山山体如猛虎雄踞,其西南有小片红层分布。青龙、白虎二山向周边延伸的丘陵红层,其色调呈紫色、绛红、粉红、橙黄诸色,绿树衬托下很是绚烂。寺院附近有红蜘蛛山,远处有档子山作屏障、玲珑山相照应。
    丹霞寺西临留山河,南濒九龙河,九龙河由九条山溪汇集而成,自寺前蜿蜒流过,向西注入留山河。水绿、岸红、石明、沙净,清代《南召县志》称它“两山夹峙于寺前,二水交流于左右,山川形胜于此为最”。如斯山抱水环处,托出一座深邃、幽静的唐代大寺院。

  初入丹霞“静水流深”

  2010年6月下旬,记者出南召县城向东北,自一条蜿蜒公路前行,约行十公里,看到两侧丛林愈来愈密,起伏的冈峦夹杂着竹林,出现了连片森森古柏,掩映着错错落落的舍利塔。这预示着离寺不远了。

  路再折一道弯,九龙河之侧,东西赫然对称两个石峰间,一座两丈高石坊山门猛然撞进眼帘,丹霞寺到了。

  据资料介绍:该寺鼎盛时僧众有500多人,寺院占地6万平方米。现在,寺内仍有古石碑碣八通,沿中轴线排列着天王殿、大雄宝殿、毗卢殿、玉佛殿、天然祖堂及东西廊房、观音殿、地藏殿、藏经楼、膳房院等一百余间建筑,多为清代所建。

  虽是唐代古寺,而今进得山门,我发现第一进院落并不大,天王殿立于数级台阶上,地势虽高,但建筑并不算轩敞。之后数进殿宇,皆如是。一进进殿堂皆依山就势,呈阶梯状抬升。寺院中轴线上的建筑,加上两侧厢房客房以及最北端的花园,构成了完整的寺院格局。但就建筑而言,气象算不得惊人,至少未惊住我。更有部分院落,还在修补之中,荒芜气象残存。

  但它总有灵异之气萦绕,一种闳深古静气象,如静水流深,现在还浑着,一时看不透,这就诱我一看二看三看,前后去了三趟。仅仅想到其一千余年香火不灭,便令我悚然一惊。想起始祖为天然,更当刮目相看。

作者:盛夏 文图
(责任编辑:明珠)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