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骞后裔在博望
http://www.hnta.cn 2010-10-22 来源:大河报 点击:次
“博留受封流芳远 洛巩迁居世泽长”
方城博望镇有张骞祠、张骞桥等遗存广为人知,但张骞后裔无人关注,长期消失在当地文化视野盲点中。方城县粮食局文史爱好者杜海龙不经意间成了发现者。
据杜海龙讲:“1992年,我在博望镇工作,新兵入伍前家访中,我发现一个应征青年家中供奉的祖先是张骞,当时觉得稀罕,也没往心里去。到了2009年,方城宣传张骞,我想起这事儿,回想那青年是哪庄的?咋都想不起来了。”
杜海龙和朋友薛万峰开始寻找,他们先去找当年征兵花名册底册,早没了。两人在酷暑中,开始用笨方法一个村一个村地打捞。三去博望,最终有了发现。张骞方城后裔,终于浮出水面。
2010年9月8日下午,记者抵达博望镇董店村尹庄自然村,在淅淅沥沥的秋雨中探访张骞后裔。这个村近千口人,90%以上姓张,家家户户都供奉一种“简装”牌位图:用墨书写于红纸上,上面是横批,两侧是对联,中间是简明神位图,因代系太多,往往只书写最近数代,更上者一概用“上溯六十八代”字样概括。
对联上联为“博留受封流芳远”,下联为“洛巩迁居世泽长”,横批“张家百忍”或“张公百忍”。
这幅世代相传的对联中,透露出极丰富的信息。
“博留受封”指的是封博望侯的张骞和封留侯的张良,被此地百姓认定为先祖,并视为家族骄傲。张骞逝于前114年,张良逝于前189年,良应为骞祖父辈,按长幼,对联中应说“留博受封”,为何说“博留受封”呢?
答案就在下联“洛巩迁居世泽长”。方城文史专家苏玉熙分析:“古代宗法规定,长门子孙为祖,二门及以下皆为宗。皇帝传位及民间承继家产者皆为嗣子(正妻所生长子)。一直在博望繁衍生息的张骞后裔为祖所传,因此‘博’在前。洛巩迁居,指的是封在留(现洛阳巩义、偃师一带)的张良后裔,明朝晚期有一支从当时的洛阳市巩县迁往博望。洛巩迁居博望的张良后裔是宗所传,因此‘留’在后。”只是张骞、张良两支后裔,混居数百年,早不分昆仲了。
至于“张家百忍”,村干部、张骞后裔张子坤道:“老爷爷们都说,张骞先祖是来收绸子通西域的,他在西域遭了大罪,一忍再忍,为汉朝团结了西域很多国家。所以张家百忍是家训,告诫后代为国做事要百忍。”
村中老人张明礼说:“本来有祖谱的,‘文化大革命’时,同族的张希堂怕后人忘记张骞是本族老祖宗,组织大家修家谱,结果被批斗,还被开除了党籍。珍贵的老祖谱等东西都烧掉了。”
张国华老人告诉记者:“张骞先祖封地,西至白河,东至桐柏余脉大成山,北至伏牛山,南至汉水流域的襄江,整个南阳盆地都是。”
博望镇原本留有很多和张骞相关的遗存,博望镇老街上,原有地名大公馆、仓房院、马号院,都有老建筑留存,相传是张骞当年封在此地时建的,用来自用和招待客人。今已不存。
博望镇老街东头,还有老张骞祠,是两层建筑,“下面一层是券门,能过车。上面是三间祠堂,中间供着张骞塑像,官服玉带。券门都是大砖砌的,一块砖48斤,50厘米长,25厘米宽,15厘米厚,上世纪70年代,扒老街建新街时都扒掉了。”张国华回忆道。
作者:盛夏
(责任编辑:明珠)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
相关新闻
- 河南洛宁出土镶嵌在古代驿站墙垣上的唐代古碑 2010-10-14 9:35:43
- 河南西峡县将于10月15日举办“中国重阳文化节” 2010-10-14 9:09:17
- 寻回失落的“滑台” 2010-10-13 8:42:08
- 运思奇特三清殿 2010-9-29 9:24:51
- 千年香火丹霞老 2010-9-13 9:04:37
- ·[交通]7条隧道贯穿中州大道 为老城与新区“解
- ·[交通]BRT车道多处受损太颠簸 整修还靠“打补
- ·[交通]十几对列车晚点 铁路局微博公布消息并致
- ·[天气]本周雷阵雨与高温并存 局部将有高温闷热
- ·[天气]今明河南省十市有暴雨 未来三天依然阴雨
- ·[交通]中州大道综合整治工程开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