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专题专栏 >> 正文
信阳市旅游局:积极作为 务实发展 持续推进信阳红色旅游上水平
http://www.hnta.cn 2012-2-12 18:00:46 来源: 点击:
    信阳地处大别山革命老区,是全国“生态旅游”和“红色旅游”共同发展的典范城市,是国家重点培育的12个红色旅游区和3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之一,全市有6个红色景区进入全国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2011年,信阳市旅游局、罗山县旅游局被授予“全国红色旅游工作先进集体”称号,新县旅游局局长陈秀焰同志被授予“全国红色旅游工作先进个人”称号。
    近年来,我们把红色旅游作为一项关系长远的政治工程、凝魂聚气的民心工程、造福百姓的富民工程率先发展,走出一条“以红促绿、红绿相辉”的跨越式发展之路,红色旅游的政治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全面显现。2011年,全市红色旅游区接待游客450万人次,综合收入达到16.3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1.8%和27.5%。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启动“红色工程”,走政府主导发展之路。信阳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红色旅游发展,早在2004年就将红色旅游列为旅游产业发展重点,启动“红色工程”,举全市之力打造革命红城。2005年,全市成立了以市委书记任总指挥长、市长任指挥长和有关部门负责人组成的红色旅游资源开发建设指挥部并下设办公室,2009年将其更名为信阳市红色旅游发展领导小组,及时研究解决全市红色旅游发展中的重大问题。2010年,全市政府机构改革工作中,为市旅游局增设了红色旅游科,专门负责红色旅游的规划和开发工作。为全面实施《2004-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纲要》和《2011-2015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纲要》,2005年,聘请北京达沃斯巅峰旅游规划设计院编制了《河南大别山红色旅游专项规划》,全力打造大别山红色旅游品牌。在2006年、2008年和2009年,市委、市政府相继出台一系列促进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文件,将发展红色旅游的政策统筹纳入其中,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统筹保障,确保健康有序发展。2009年,新县、鸡公山先后被纳入河南省文化体制改革发展试验区序列,从省级层面得到政策支持。2011年,全省“十二五”红色旅游发展专题规划又把信阳市列为发展的核心地位,信阳红色旅游也由此迈入了快速发展的轨道。
    二、打造“红色经典”,走项目带动发展之路。发展红色旅游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大力实施项目带动发展战略。近年来,我们紧抓国家持续推动红色旅游发展的有利机遇,以信阳主城区为核心,以打造城市整体旅游形象为目标,进行多元化投资建设,鼓励社会民营资本投资红色旅游。从2005年起,市县两级政府先后投入近30亿元,吸纳民间资金10亿多元,争取国家、省红色旅游发展资金15亿元,共实施了鄂豫皖革命纪念馆、红二十五军长征出发地、王大湾会议旧址纪念馆、苏区首府、将军故里、金刚台红军洞群等70多个红色旅游项目,成功打造了15个红色旅游景区(点),创建国家4A级红色旅游景区1个,3A级7个,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6个,省级12个,县级20个,全市初步形成以经典景区为支撑,以精品线路为纽带,多点多线、多题材的“一轴三带四路八区”红色旅游发展格局。
    三、塑造“红色品牌”,走品牌助推发展之路。按照“一轴三带四路八区”的发展思路,突出对红色旅游景区和线路进行科学规划和打造,组合包装了南部、中部和西部等三个红色旅游带,成功塑造了“苏区首府”、“将军故里”、“千里跃进”、“江淮抗战”四大红色旅游品牌。坚定不移地抓宣传、树品牌。2004年以来,通过举办一系列地以红色旅游为主题的重大节庆活动和纪念活动,每年举办一届“大别山红色旅游日”活动,对开10多个城市的红色旅游专列,出台《信阳市人民政府关于促进旅游产业发展奖励暂行办法》,借助中央主流媒体、网络力量宣传等等措施宣传红色旅游品牌,不断提高红色旅游业知名度和影响力,促进海内外来信阳游客持续增长。目前,大别山红色圣地游已是全省5条红色旅游线路中最重要的一条,信阳也逐步成为全国红色旅游重要目的地之一。
    四、放大“红色之光”,走文化传承发展之路。红色文化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近年来,围绕弘扬传承大别山红色文化,我们制定实施了红色文化产业工程,通过“红舞台”建设,在全市唱响红色经典,演绎红色故事。大型音乐舞蹈史诗《红色记忆》、《天边的红云》,电影《上将许世友》、《八月桂花遍地开》、《杜鹃花飞》等都获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出版的《一代名将许世友》、《大别山劲松》以及《吴焕先下山》、《许世友探母》等剧本,使大别山革命精神家喻户晓;编排的《八月桂花遍地开》、《送郎当红军》、《商城组歌》等一系列群众喜闻乐见的红色歌舞经久不衰。目前,全市30多个红色演出团体长年活动在红色舞台上,“清风大别山”廉政文化品牌成为河南省重要廉政文化品牌。红色文化这个软实力已成为助推信阳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五、突出“红绿结合”,走产业融合发展之路。红色资源所在地,大多是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发展红色旅游既是一个经济问题,又是一个政治问题。我市多数县区为国家级贫困县,我们把发展的突破口选择红色旅游上,以“红”带“绿”,跳出“红色”发展“红色”,用红色旅游来统筹周边生态旅游、温泉旅游、古文化旅游和乡村旅游发展,用红色旅游来统筹“三化”建设。通过红色旅游的带动,全市在东线形成生态休闲带,在南线形成了以生态游、乡村游为主体山水休闲走廊,在西线形成了乡村旅游发展集聚区。建成了红色旅游公路800多公里,京港澳、沪陕、大广三条高速公路穿过全市大部分县区,京广、京九、宁西三条铁路在老区建设铁路停靠站10个,列入国家、省重点项目的淮息、淮固高速公路和鸡公山快速通道工程、明港机场工程在快速推进。同时,固始鸡、华英鸭、将军菜、毛尖茶等一大批旅游纪念品也走出大山,成为人民群众致富的“香饽饽”。目前,全市红色旅游带动直接就业人数1.5万人,间接就业人数4万人,红色旅游发展之路已成为一条名副其实的富民之路。
    六、实行“红红联手”,走区域合作发展之路。红色旅游资源的历史延续性和跨地域性,决定了红色旅游要走区域合作之路。为推进大别山红色旅游一体化,建立大别山无障碍旅游区,近年来,我们与鄂皖两省大别山区域内五市进行深入合作,签订了《大别山区域六市政府红色旅游合作协议》,建立了大别山红色旅游协作联动机制,确立“同一个主题”、“同一个口号”、“同一首歌”、“同一个形象标识”、“同一个网站”。 每年召开一次大别山区域旅游协作年会,并把每年8月第二个周日定为“大别山红色旅游日”。自2007年起,通过5年多的努力,把大别山红色旅游合作从行业层面发展到市级政府层面。2011年5月,六市政府共同签署《关于恳求国家旅游局支持编制大别山旅游区总体规划的请示》,同年10月,国家旅游局委托中国社科院旅游研究所编制《大别山地区旅游总体规划》,使之上升为国家旅游发展战略。信阳红色旅游也在合作发展中赢得了市场,走向了繁荣。
作者: 通讯员:
(责任编辑:武海洋)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