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文化遗产的旅游出路:不能把营利放首位
http://www.hnta.cn 2009-6-17 10:37:47 来源:新京报 点击:次
在这样的活动中,观众最关注的显然是商品的价格或喜欢的表演。“现在有许多人把‘非遗’这个概念完全搞拧了,包括一些政府部门,把各种各样的东西,比如烤鸭、饺子这样很大众化的不需要抢救的东西都列入‘非遗’名录,甚至对非遗传承人搞‘海选’活动,这实际上已经偏离了‘非遗’的真实内涵。”中国政法大学世界遗产法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刘红婴说。
“文化遗产日活动办了仅4年时间,已经出现了弱化的苗头。政府的一些相关机构配齐了,但仍没找到最佳的运作方式。”刘红婴表示,对于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扬,政府和媒体还需要加强组织和宣传,既不能走偏,也不能过于狂热,而是理性地一步一步提高。
社科院旅游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王健民则建议,在保持文化原真性的前提下,通过与旅游的结合,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扬光大。
传承人
为销路所愁或在游客中传扬
“我这手艺作为兴趣爱好可以,但养家糊口不行,所以收不了徒弟”。以制作毛猴作品闻名的任文仲老人很坦诚地说。他们正在为缴不起昂贵的摊位费和找不到更好的销售渠道而发愁。
在任老眼里,西城区每年元旦、春节组织的室内庙会,每天给民间艺人补助400元劳务费,已经算解决了大问题。而这次来西城区的非遗展示中心参展,吸引他们的也是6月30日前暂不收摊位费。
翟广孝是石景山太平鼓的传承人,他以打太平鼓时高难度的“扑蝴蝶”表演闻名。他说村里打太平鼓的人数并不少,但他们发愁的是没有什么正式的演出机会,时间长了技艺就会不断退步。另外买鼓、买衣裳也需要一定经费,这个问题也是制约当地太平鼓传承和发展的因素。
与他们相比,风筝扎制艺人王赤峰则“幸福”得多———他不仅不愁风筝的销路,还常常有机会给游客或外国人讲解风筝制作的工艺,传扬风筝历史和制作、放飞方面的技能。
王赤峰的家就在什刹海的南官房胡同,这里是各个旅行社胡同游线路的必经之地。他拥有“北京市文化艺术家庭”的证书,可以接待游客。于是,常有游客特别是外国人来家里参观他制作的风筝,临走时游客大多都会买他的风筝。
王赤峰还把风筝制作的要诀传授给一些农村的富余劳动力,然后把他们制作的风筝带到北京销售,形成了一个初具规模的销售链。
作者:马青春 通讯员:
(责任编辑:韶萍)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
相关新闻
- 旅行社如何塑造忠诚游客 2009-6-16 8:55:14
- “非遗游”的是与非 2009-6-15 10:28:57
- 中国最贵度假酒店不是好名声 2009-6-15 9:56:19
- 北大女博士夫妇遭雷击坠崖的警示 2009-6-15 9:25:09
- 丽江“围城”追踪:古维费能否呵护世界文化遗产? 2009-6-12 9:04:27
- ·[交通]7条隧道贯穿中州大道 为老城与新区“解
- ·[交通]BRT车道多处受损太颠簸 整修还靠“打补
- ·[交通]十几对列车晚点 铁路局微博公布消息并致
- ·[天气]本周雷阵雨与高温并存 局部将有高温闷热
- ·[天气]今明河南省十市有暴雨 未来三天依然阴雨
- ·[交通]中州大道综合整治工程开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