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旅游动态 >> 前沿视点 >> 热点论述 >> 正文
北京文化遗产的旅游出路:不能把营利放首位
http://www.hnta.cn 2009-6-17 10:37:47 来源:新京报 点击:

北京市“文化遗产日”活动现场,几个路人从介绍文化遗产的展板前经过。   

    6月13日是中国第四个“文化遗产日”。北京市在遗产日期间组织开展了多项与“非遗”相关的活动。但靠几场活动或表演是否能唤醒公众对文化遗憾的关注和保护?文化遗产怎样为旅游所用并在旅游中传扬?成为专家和业界关注的话题。

    位于西四十字路口的胜利电影院经过装修一新,6月12日在一片喜庆气氛中换上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门牌,成为北京市的首家“非遗”展示中心。

    在“文化遗产日”当天,“非遗”展示中心正式向公众开放,二楼的菲怡阁茶馆中正在上演京东大鼓《老来难》和其他一些快板、双簧、京剧清唱等传统曲艺节目。演出的上座率很高,不过来的观众大多是发过请柬的,他们一边品着香茗,一边观看演出。

    观众年龄以中老年人为主,零星也有一些青少年。其中有一个叫高杰的高中毕业生,他说自己从小就在家里的“匣子”里听相声(老式广播),因为对传统曲艺很喜欢所以就跑来听了。

 与“茶馆”的火爆相比,其他“非遗”展室却冷清得多,北京鬃人、彩塑、面塑、毛猴、京剧脸谱、京派内画鼻烟壶等多种精美的传统手工艺品安静地陈列展台中。除了静物,还有视频介绍和用投影生动演示的烤肉季旧时场景。在一些传统工艺传承人坐镇的小格子间,尽管前来观看和交流的人稍多一些,但一上午卖出去的小工艺仍无法与原先在庙会上热销的情况相比。

  与此同时,王府井步行街上正在举办“北京老字号”非遗汇展,除了内联升千层底布鞋制作等展示活动外,更多的是稻香村、全聚德等老字号饮食的展销,因为活动期间有一定优惠,吸引了不少人购买。 

作者:马青春 通讯员:
(责任编辑:韶萍)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