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里,没有出租车,没有公交车,三轮摩托穿梭在街巷,揽客。林区的人,要想出趟远门,比如去最近的邻县房县,或者去趟宜昌,都不容易,每天去房县只有一班巴士,去宜昌也是如此,还得赶早,上午8点之后,基本是不能远行的了。
外地人要想进来同样不易,先到武汉,辗转宜昌,再坐5个小时班车,才能到松柏镇,一路上山路起伏,总有车子相撞、抛锚。
神农架大九湖
光辉岁月
神农架此前也有过光辉岁月。
陈伟的老家是湖北郧县,21年前,刚毕业,他被招工到了神农架林区,成为伐木工人,每月工资63元,而当时全国城镇职工的平均水平只有35元,干部不过50元。
1956年,国家决定开发神农架,要把神农架建成中南地区最大的商品木材生产基地。8000多人的筑路大军被调至此,南北并进。1966年,198公里的干线公路全线贯通。至此,神农架原始封闭的面纱开始被揭开。
每天,陈伟大约伐木一方左右,三四棵那么粗的树,他比划着一个半径30公分的圈。那时,陈伟这样的伐木工人不但是光荣的,还是富有的,但那只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余晖。
那时神农架只是一个自然地名,也就无所谓地方经济的发展。
1970年,国务院批准神农架林区建制,由湖北省直辖。来自周边各县市的各路人马,成为新建制的副地级城区最初一批官员。当时的思路比较单一,就是继续发展林木经济。
1982年,神农架自然保护区经湖北省政府批准成立,1986年经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自此,湖北省逐年调减神农架木材产量。这里开始由资源消耗型向资源保护型转轨,但由于没有替代产业,采伐仍在继续,林木经济依旧是地方政府的重头戏,保护与发展的矛盾始终尖锐。
1970年代至1980年代这十多年,神农架累计生产木材100多万立方米,这些木材,在钢材和水泥极度匮乏的计划经济年代,起到了大作用。而另一面,神农架的森林覆盖率也迅速由76.4%下降到63.7%。
1991年,伐木工人陈伟结婚了。妻子是在老家认识的,原来是沙市棉纺厂的职工,婚后第二年,老婆就辞职了,跟着丈夫落户山林,因为在当时,陈伟的收入还算得上“富裕”。
当时他们并不知道,《美国之音》已经在预言,“再过5年,神农架将从地球上消失”。 (本文来源:中国新闻网 作者:刘炎迅)
- 2009端午旅游市场情况公布 2009-6-1 10:07:32
- 端午休闲初露端倪 国民休闲游真能实现? 2009-5-31 11:31:00
- 河南“旅游立省” 必须树立“七大理念” 2009-5-26 16:11:36
- 旅游绿皮书:国内旅游应培育四大消费热点 2009-5-21 8:34:35
- 八禁令规范京城“一日游” 2009-5-20 8:52:25
- ·[交通]7条隧道贯穿中州大道 为老城与新区“解
- ·[交通]BRT车道多处受损太颠簸 整修还靠“打补
- ·[交通]十几对列车晚点 铁路局微博公布消息并致
- ·[天气]本周雷阵雨与高温并存 局部将有高温闷热
- ·[天气]今明河南省十市有暴雨 未来三天依然阴雨
- ·[交通]中州大道综合整治工程开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