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旅游立省” 必须树立“七大理念”
http://www.hnta.cn 2009-5-26 16:11:36 来源: 点击:次
2008年11月1日,河南省委书记、省人大主任徐光春在日本东京访问期间,与日本经济产业大臣、全国旅游行业协会会长二阶俊博会谈时提出:河南要确立“旅游立省”发展战略。这项发展战略的提出,在全国尚属首次。今年4月14日,在平顶山市考察旅游景区建设时,徐光春又进一步强调,“旅游立省”首先要立理念。目前,河南”旅游立省”的各项筹备工作正在紧锣密鼓的进行当中。由鉴于此,本文认为:全省旅游行业和相关部门必须树立“七大理念”,并以此为指导,切实有效地实施“旅游立省”发展战略,加快“两大跨越”,促进中原崛起。
(一)“现代服务业”理念
进入21世纪以来,河南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GDP总量连续9年位居全国第五位。河南是一个经济大省。但是,就其第三产业所占GDP比重而言,发展明显滞后,且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0个百分点。因此,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河南确立“旅游立省”发展战略,在当前抵御全球金融危机冲击面前,优先发展旅游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而在此新的历史起点上,河南“旅游立省”首先必须以国家把旅游业作为“现代服务业”定位的理念为指导,“以信息等高技术为依托,运用现代生产、生活方式及新的组织形式和管理模式,融知识性、高附加值性、高素质性和新兴性于一体,把握旅游产业功能和发展规律”,调整经济结构,优化产业转型升级,推动河南从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跨越。
(二)“文化旅游”理念
河南地处中原,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山水雄奇,旅游资源丰富多彩。有史以来,先后有20多个朝代200多位皇帝在此建都。其中郑州、洛阳、开封、安阳名列我国八大古都之中。据考古发现,河南地下地上文物分别居全国第一、二位。河南是一个文化大省。几年来,经过对这些资源进行有效地开发和利用,全省旅游业得到了迅猛发展,现已形成以“三点一线”为核心的“一带五区”的旅游大格局,各类基础设施也比较完备。河南旅游在全国之所以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首要原因是得益于拥有大批积淀深厚的文化资源。很显然,旅游不仅是一个经济产业,还是一个文化产业。根据国际旅游业发展趋势,结合河南资源现状,“文化旅游”理念将注定是实施“旅游立省”发展战略的核心出发点。因此,我们必须站在创造历史的高度,深度挖掘(原始性和垄断性)文化资源内涵,提升河南软实力;“给文化旅游穿上‘连体衣’”,推动文化创意与旅游产业渗透融合;促进文化产业与旅游经济互动发展,充分体现“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的现代产业功能,实现河南由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
(三)“产业发展”理念
2008年,河南累计接待海内外游客2亿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591亿元,相当于全省GDP的9%。接待人次和总收入分列全国第六位和第八位。河南是一个旅游大省。徐光春说,“旅游立省”不是摒弃其它产业发展,而是要把旅游业发展放在更加优先的位置来考虑,把旅游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来培育。按照这一思路的核心要求,我们必须树立“产业发展”理念。具体说,首先要研究制定《旅游产业发展规划》,把河南旅游业放在与其它几大支柱产业发展同等重要的位置;其次,根据旅游业关联性、带动性和创造就业机会等方面的特性,建立科学规范的产业发展(如GDP贡献率、生产率上升率、产业关联度、关联产业链条长度及就业容量增长量等)评价指标体系;再次,在《旅游产业发展规划》指导下,以大量企业及相关企业高度集群为标志,发挥旅游产业经济聚集和乘数扩散效应,扩大最终消费;最后,在全国率先制定相关的地方性法规、投资融资、财政税收、体制机制等方面的政策,确立旅游产业发展的政策体系,助跑河南从旅游大省向旅游强省迈进。
(四)“品牌创新”理念
所谓品牌创新,是指企业品牌要适应时代变迁和科技进步,不断地寻找发展和改进的过程,也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河南旅游业,经过近10年的迅猛发展,已经在国际国内两大市场上创造了一些知名品牌。如以旅游目的地为品牌形象的有嵩山少林寺、龙门石窟、焦作现象、栾川模式和黄帝拜祖等;以实景演艺节目为品牌形象的有《禅宗·少林音乐大典》和《大宋·东京梦华》等;以旅游服务为品牌形象的有中州国际等;同时,还打造了“不让一个游客在河南受委屈”的现代服务理念。但是,要真正“旅游立省”,仅此品牌影响力支撑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进行品牌创新,增强整体市场核心竞争力。首先,品牌策划创新。以“点线模式”为原则,进行深度开发、策划包装一批国际、国内、区域性知名品牌,形成多层次市场需求的“品牌集群”;其次,品牌建设创新。从“地域”概念向“功能”概念转变,如以休闲、会展、修学、娱乐、动漫、城市、特种等新业态为标志,深度挖掘,突出旅游目的地独一无二的个性化特征;最后,品牌传播创新。按照“品牌集群”分类,打破传统营销模式,选择最佳媒体和渠道,直接面对有现实需求的消费者(或潜在消费者)进行有计划、连续性、叠加式深度营销,保持消费者长久的忠诚度。
(五)“可持续发展”理念
旅游业可持续发展,顾名思义,是在保护和增加未来发展机会的同时满足旅游者和旅游目的地及其居民的需要。具体讲,就是在保护文化完整、基本生态过程、生物多样化和生命支持系统的同时,使经济、社会和审美需求得到满足。国内外实践证明,旅游业与其它行业相比,是一个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资源耗费少、环境依存度高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生态化“绿色产业”。据有关资料显示,河南现有各类文物28168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7个,风景名胜区5个,自然保护区2个,森林公园14个,文物保护单位51个,世界文化遗产2处、世界地质公园4个,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为河南“旅游立省”打下了坚实的发展基础。“旅游立省”发展战略内涵清晰表明:河南要确立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的龙头地位,并以此为带动,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目标。因此,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不论从旅游产业自身发展,还是从相关产业联动发展的角度,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将是一个永恒的主题。
(六)“区域合作”理念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区域经济合作,特别是区域旅游合作方兴未艾,一枝独秀。区域旅游合作只所以如此强势,主要是基于旅游资源具有不可移动性,而流动性生产要素的空间流动被归结为旅游的系统功能的性质所决定的。换言之,区域旅游系统是由旅游业生产要素的空间组合和旅游者的空间流动构成,从而融合成一个区域“大旅游”系统。河南地处中原,资源丰富,交通便捷,区位优势得天独厚。鉴于河南“旅游立省”的本质要求,把握“区域合作”的内在规律,我们不仅要始终不渝地坚持与“大中原”(即河南包括周边省市“7+2”)旅游联合体的深度合作,而且要积极主动地延展与“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等区域密切合作。在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的前提下,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市场共建、信息互通、联手营销、合作共赢,“既有利于使各区域之间不同产业门类价值链得以延伸,又有利于突破行政区经济‘壁垒’,从而促进区域旅游乃至经济社会在更大空间尺度上得以统筹、协调和有序发展”。
(七)“人才兴旅”理念
河南是一个人口大省,也是一个人才储备大省,更是一个劳动力充裕大省。从传统产业发展的角度,毫无疑问,旅游业是一个劳动密集型产业。“旅游立省”要求河南旅游业要向更高发展阶段冲刺,大量新业态将主导未来的发展方向,许多高新技术将得到广泛应用,势必导致国际国内竞争加剧,促使旅游业实现内生性、“脱胎换骨式”的转型升级。在此过程中,肯定要吸引众多高科技、高层次人才进入、既推进人才事业发展,又扩大人才就业容量。这完全符合河南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因此,树立“人才兴旅”理念,也是决定河南“旅游立省”目标能否实现、和谐社会架构能否建立的关键所在。其具体做法:首先是制定《河南旅游人才开发规划》;其次是抓好旅游人才队伍建设和开发;再次是开展多种形式的旅游职业教育和培训;最后是建立完善的旅游人才成长激励机制,为河南早日实现“旅游立省”战略目标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和人才保证。(河南省小浪底旅游管理局局长 崔益铭)
(一)“现代服务业”理念
进入21世纪以来,河南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GDP总量连续9年位居全国第五位。河南是一个经济大省。但是,就其第三产业所占GDP比重而言,发展明显滞后,且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0个百分点。因此,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河南确立“旅游立省”发展战略,在当前抵御全球金融危机冲击面前,优先发展旅游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而在此新的历史起点上,河南“旅游立省”首先必须以国家把旅游业作为“现代服务业”定位的理念为指导,“以信息等高技术为依托,运用现代生产、生活方式及新的组织形式和管理模式,融知识性、高附加值性、高素质性和新兴性于一体,把握旅游产业功能和发展规律”,调整经济结构,优化产业转型升级,推动河南从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跨越。
(二)“文化旅游”理念
河南地处中原,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山水雄奇,旅游资源丰富多彩。有史以来,先后有20多个朝代200多位皇帝在此建都。其中郑州、洛阳、开封、安阳名列我国八大古都之中。据考古发现,河南地下地上文物分别居全国第一、二位。河南是一个文化大省。几年来,经过对这些资源进行有效地开发和利用,全省旅游业得到了迅猛发展,现已形成以“三点一线”为核心的“一带五区”的旅游大格局,各类基础设施也比较完备。河南旅游在全国之所以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首要原因是得益于拥有大批积淀深厚的文化资源。很显然,旅游不仅是一个经济产业,还是一个文化产业。根据国际旅游业发展趋势,结合河南资源现状,“文化旅游”理念将注定是实施“旅游立省”发展战略的核心出发点。因此,我们必须站在创造历史的高度,深度挖掘(原始性和垄断性)文化资源内涵,提升河南软实力;“给文化旅游穿上‘连体衣’”,推动文化创意与旅游产业渗透融合;促进文化产业与旅游经济互动发展,充分体现“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的现代产业功能,实现河南由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
(三)“产业发展”理念
2008年,河南累计接待海内外游客2亿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591亿元,相当于全省GDP的9%。接待人次和总收入分列全国第六位和第八位。河南是一个旅游大省。徐光春说,“旅游立省”不是摒弃其它产业发展,而是要把旅游业发展放在更加优先的位置来考虑,把旅游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来培育。按照这一思路的核心要求,我们必须树立“产业发展”理念。具体说,首先要研究制定《旅游产业发展规划》,把河南旅游业放在与其它几大支柱产业发展同等重要的位置;其次,根据旅游业关联性、带动性和创造就业机会等方面的特性,建立科学规范的产业发展(如GDP贡献率、生产率上升率、产业关联度、关联产业链条长度及就业容量增长量等)评价指标体系;再次,在《旅游产业发展规划》指导下,以大量企业及相关企业高度集群为标志,发挥旅游产业经济聚集和乘数扩散效应,扩大最终消费;最后,在全国率先制定相关的地方性法规、投资融资、财政税收、体制机制等方面的政策,确立旅游产业发展的政策体系,助跑河南从旅游大省向旅游强省迈进。
(四)“品牌创新”理念
所谓品牌创新,是指企业品牌要适应时代变迁和科技进步,不断地寻找发展和改进的过程,也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河南旅游业,经过近10年的迅猛发展,已经在国际国内两大市场上创造了一些知名品牌。如以旅游目的地为品牌形象的有嵩山少林寺、龙门石窟、焦作现象、栾川模式和黄帝拜祖等;以实景演艺节目为品牌形象的有《禅宗·少林音乐大典》和《大宋·东京梦华》等;以旅游服务为品牌形象的有中州国际等;同时,还打造了“不让一个游客在河南受委屈”的现代服务理念。但是,要真正“旅游立省”,仅此品牌影响力支撑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进行品牌创新,增强整体市场核心竞争力。首先,品牌策划创新。以“点线模式”为原则,进行深度开发、策划包装一批国际、国内、区域性知名品牌,形成多层次市场需求的“品牌集群”;其次,品牌建设创新。从“地域”概念向“功能”概念转变,如以休闲、会展、修学、娱乐、动漫、城市、特种等新业态为标志,深度挖掘,突出旅游目的地独一无二的个性化特征;最后,品牌传播创新。按照“品牌集群”分类,打破传统营销模式,选择最佳媒体和渠道,直接面对有现实需求的消费者(或潜在消费者)进行有计划、连续性、叠加式深度营销,保持消费者长久的忠诚度。
(五)“可持续发展”理念
旅游业可持续发展,顾名思义,是在保护和增加未来发展机会的同时满足旅游者和旅游目的地及其居民的需要。具体讲,就是在保护文化完整、基本生态过程、生物多样化和生命支持系统的同时,使经济、社会和审美需求得到满足。国内外实践证明,旅游业与其它行业相比,是一个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资源耗费少、环境依存度高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生态化“绿色产业”。据有关资料显示,河南现有各类文物28168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7个,风景名胜区5个,自然保护区2个,森林公园14个,文物保护单位51个,世界文化遗产2处、世界地质公园4个,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为河南“旅游立省”打下了坚实的发展基础。“旅游立省”发展战略内涵清晰表明:河南要确立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的龙头地位,并以此为带动,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目标。因此,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不论从旅游产业自身发展,还是从相关产业联动发展的角度,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将是一个永恒的主题。
(六)“区域合作”理念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区域经济合作,特别是区域旅游合作方兴未艾,一枝独秀。区域旅游合作只所以如此强势,主要是基于旅游资源具有不可移动性,而流动性生产要素的空间流动被归结为旅游的系统功能的性质所决定的。换言之,区域旅游系统是由旅游业生产要素的空间组合和旅游者的空间流动构成,从而融合成一个区域“大旅游”系统。河南地处中原,资源丰富,交通便捷,区位优势得天独厚。鉴于河南“旅游立省”的本质要求,把握“区域合作”的内在规律,我们不仅要始终不渝地坚持与“大中原”(即河南包括周边省市“7+2”)旅游联合体的深度合作,而且要积极主动地延展与“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等区域密切合作。在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的前提下,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市场共建、信息互通、联手营销、合作共赢,“既有利于使各区域之间不同产业门类价值链得以延伸,又有利于突破行政区经济‘壁垒’,从而促进区域旅游乃至经济社会在更大空间尺度上得以统筹、协调和有序发展”。
(七)“人才兴旅”理念
河南是一个人口大省,也是一个人才储备大省,更是一个劳动力充裕大省。从传统产业发展的角度,毫无疑问,旅游业是一个劳动密集型产业。“旅游立省”要求河南旅游业要向更高发展阶段冲刺,大量新业态将主导未来的发展方向,许多高新技术将得到广泛应用,势必导致国际国内竞争加剧,促使旅游业实现内生性、“脱胎换骨式”的转型升级。在此过程中,肯定要吸引众多高科技、高层次人才进入、既推进人才事业发展,又扩大人才就业容量。这完全符合河南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因此,树立“人才兴旅”理念,也是决定河南“旅游立省”目标能否实现、和谐社会架构能否建立的关键所在。其具体做法:首先是制定《河南旅游人才开发规划》;其次是抓好旅游人才队伍建设和开发;再次是开展多种形式的旅游职业教育和培训;最后是建立完善的旅游人才成长激励机制,为河南早日实现“旅游立省”战略目标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和人才保证。(河南省小浪底旅游管理局局长 崔益铭)
作者: 通讯员:
(责任编辑:永冰)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
相关新闻
- 旅游绿皮书:国内旅游应培育四大消费热点 2009-5-21 8:34:35
- 八禁令规范京城“一日游” 2009-5-20 8:52:25
- 大学生当船娘 中国旅游市场人才前景看好 2009-5-15 9:07:31
- 电子商务再推新举措 2009-5-14 14:35:26
- 业内人士:旅游业灰色收入减少 旅行社或提高团费 2009-5-13 11:09:55
- ·[交通]7条隧道贯穿中州大道 为老城与新区“解
- ·[交通]BRT车道多处受损太颠簸 整修还靠“打补
- ·[交通]十几对列车晚点 铁路局微博公布消息并致
- ·[天气]本周雷阵雨与高温并存 局部将有高温闷热
- ·[天气]今明河南省十市有暴雨 未来三天依然阴雨
- ·[交通]中州大道综合整治工程开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