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旅游动态 >> 前沿视点 >> 热点论述 >> 正文
两会议旅游 热题怎么点?
http://www.hnta.cn 2009-3-10 10:49:46 来源:大河报 点击:
  笔者以为,在当前面临世界经济危机的情况下,向社会派发消费券,具有积极的意义,也是国际上通行的做法。旅游消费券作为消费券的一种,在旅游市场低迷的情况下,其积极作用不言而喻。就其消费限制而言,也是发比不发好。旅游业是服务业,景区景点如同宾馆的床位,服务空间是以时间为单位实现收益的。一旦闲置,时过境迁,损失便无法补偿。提高旅游业的经济效益,其核心是均衡生产。我国旅游业曾饱受不均衡消费之苦。黄金周、节假日人满为患,生态环境和服务设施都遭到不同程度的损坏。节假日过后,又门可罗雀。国家改革假日制度,取消一个黄金周,增加几个传统节日假期,也有这方面的原因。但由于带薪休假不落实,仅靠分散一个黄金周,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景区景点忙闲不均的问题。一些地方派发旅游消费券,鼓励人们在淡季的非节假日和非周末时间去旅游,是从旅游业的实际出发的。在我国旅游业仍然处在门票经济阶段的情况下,派发旅游消费券,虽然有一些限制,但还是给愿意出游的人带来一些实惠。实惠不论多少,有比没有好。当然,我们还是期盼着所有景区景点都能降低门票价格,直至取消门票,使更多的人,特别是低收入群体不被高昂的门票挡在景区之外。
  发放旅游消费券只能是特定环境中的权宜之计,不可能成为常态。实现旅游业的均衡和可持续发展,必须摆脱门票经济,在延伸服务链条上做文章。以笔者之见,杭州与其到上海发放消费券,不如就势把杭州市内所有景点的门票都免除,让不收门票也能赚钱的实践更有说服力,其意义要远胜于派发旅游消费券。
  ★游此一说
  “文化差异”为陋习“遮羞”?
  □高君波(湖北襄樊)
  近期,某政协委员在谈到国民出游形象问题时说,其实这些是文化差异,并不是“陋习”,只是大家习惯不同而已,需要双方一同沟通。(《羊城晚报》3月8日)
  近年来,常有媒体报道,中国人出游所表现出来的种种形象,“丢了中国人的脸”。一句“文化差异”,顿时令人释然。
  喜欢在公共场所大声说话,到国外出游时不守秩序,甚至骑上美国华尔街的铜牛,这些屡屡被媒体曝光的种种陋习,曾经令国人为之脸红心跳。“文化差异”论虽给这些人一个台阶,但笔者想提醒的是,在中华民族的传统里,还有一种文化叫“入乡随俗”。
  类似这些“不拘小节”的行为,在日常生活中可谓俯拾即是。一旦到了国外与人家相比,才发现这是不文明的表现,如果总是拿“文化差异”当借口,究竟能“习惯”到何时?
  笔者曾到香港旅游,发现那些在内地大大咧咧的游客,听导游说在香港随地吐痰要罚款,便再不敢习惯性地随地吐痰;看着大街小巷一尘不染,随手乱扔垃圾的习惯也不见了。因旅游而改变自己的一些不良习惯,对很多人来说,不失为一个意外收获。
作者: 通讯员:
(责任编辑:韶萍)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