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一个城市来说,文化是其发展的根脉和灵魂,是其形象的重要载体。 已经3600多岁的郑州市,历史给她留下了珍贵的遗产:黄帝文化、黄河文化、商都文化、嵩山文化、少林文化、诗文化…… 紧紧依托着这些独具特色的文化资源,郑州市以重点文化项目建设为抓手,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把文化资源的开发与旅游产业发展结合起来,让优势文化资源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中随“风”起舞,实现了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双赢。 不断创新优势文化项目大放异彩 让众多的优势文化资源重放异彩。郑州市着眼于国内外文化旅游市场的定位,在优势文化资源项目的策划、定位、设计和建设等方面,都聘请全国一流的专家,做到高起点、高标准。两年来,一个个精品文化项目不断推出,不但向世界展示了中原丰厚的文化资源,还为郑州市打造了一张张令人瞩目的“名片”。 由郑州市歌舞剧院创作演出的,以“少林武术文化”为内容的大型原创舞剧《风中少林》,不但荣获中国舞蹈“荷花奖”金奖,还被评为2005-2006年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剧目,走向全国,风靡世界。 以“少林禅乐文化”为内容的嵩山实景演出《禅宗少林·音乐大典》,甫一问世就“艳”惊四座,征服了海内外观众。据不完全统计,自去年10月公演以来,已经演出103场,海内外观众15万余人,票房收入150万元。 以“黄帝文化”为内容的黄帝故里拜祖大典的成功举办,极大地促进了黄帝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今年“五一”黄金周期间,黄帝故里经营收入同比增长180%,黄河风景名胜区门票收入同比增长82.3%。 …… 深化改革文化产业的活力倍增 专家们在总结《禅宗少林·音乐大典》的成功经验时认为,文化产业发展只有以企业为市场开发主体,面向市场、开拓市场,才能有持续的发展动力。 郑州歌舞剧院一成立就实行以投资主体股份制、市场运营项目制等为主要内容的体制机制改革。借助《风中少林》的成功推出,该院与河南建业集团、宇通集团合资成立了“郑州中远演艺娱乐有限公司”,实现了院团的股份制改造。 《禅宗少林·音乐大典》在开发主体上,组建了郑州天人文化旅游有限责任公司,以股份制产权为纽带,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在生产经营上,面向旅游市场策划定位,从项目策划、剧目制作、演员选聘到演出市场的开发、票务销售等,完全由企业通过市场自主运作。 新成立的郑州戏曲艺术剧院,由市豫剧院、曲剧团合并组建,对杂技团实行股份制改造,挖掘自身潜能,参与市场竞争,使其艺术创作、运营机制、管理模式逐步纳入市场经济轨道。 哪里有改革,哪里就有活力。 郑州歌舞剧院正在市场化运作的舞剧《洛神》年底将搬上舞台,与《风中少林》构成“姊妹篇”,形成歌舞剧院完整形象和品牌优势,促使市场持续生长。同时,该院以《风中少林》为品牌申请19项专利,内容涉及日用品、音像产品、化妆品等190多个小项,为衍生产品开发打下了基础。 在全国赢得好评的大型科幻儿童电视剧《快乐星球》从荧屏走向市场:《快乐星球》同名系列小说和漫画,一上市即受到少年儿童的追捧,位居全国5万多个少儿图书品种销售量第二名。《快乐星球》第一部剧照版图书上市后已发行200万册,创下了中国图书市场上的奇迹。 文化+旅游=双赢 “白天看庙,晚上睡觉”。这是长期以来人们对郑州旅游的印象。不过,这个印象随着《禅宗少林·音乐大典》的上演成为历史。有关专家指出:这是继电影《少林寺》、大型原创舞剧《风中少林》之后对嵩山文化旅游的又一次拉动, 按照《禅宗少林·音乐大典》总导演梅帅元的设想,未来观众除了可以观看演出外,还可以在这里同僧人一起吃斋饭,听禅师讲中国文化。 文化加旅游带来的是双赢。随着人们对文化观光的需求,以黄帝文化、商都文化、嵩山文化、少林文化等为核心内容的景区越来越受到游客的青睐。 抓住了文化是旅游业发展的原动力,两年来,郑州市着力打造“嵩山”、“黄河”、“商都”、“黄帝”等文化旅游精品,培育国际知名旅游品牌。按照国际化王牌景区的标准,投资4亿多元精心打造少林寺景区;投资2000多万元,对黄帝故里景区进行修缮,进一步扩大在海内外华人圈中的影响力;投资5000万元修葺改造康百万庄园,展示豫商文化。 文化与旅游联姻,带来的是旅游产业的跨越式发展。据统计,2006年,郑州市共接待国内游客2316万人次,同比增长28.7%,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接待入境游客23.2万人次,同比增长1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