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日起,商务部制定的《农家乐经营服务规范》开始实施。新标准将给“农家乐”游客带来更多保障,而“浑水摸鱼”的商家将受到冲击。 今年6月,郑州市人大代表李青永曾提出了扶持近郊游议案,而郑州市为实现“农家乐”规范化管理其标准也在酝酿之中。 “农家乐”的兴起,反映了人们从追求高贵到追求自然的消费理念的变化。经过10年培育,郑州200多个“农庄经济”将面临一场根本性变革。 【门槛】 五星级“农家乐”服务员得会说外语 走进大门,操着标准普通话和流利外语的服务员热情为您引路;走进餐厅,桌上所用蔬菜是十分钟前刚刚从园中采摘下来并进行了严格清洗消毒;到了晚上,可以在洁净的农家“别墅”内听着虫鸣、枕着皓月繁星入眠……或许在不久的将来,这种五星级“农家乐”旅游景点,让你周末不出郑州,也可以享受一把这样惬意的休闲生活。 这样的五星级“农家乐”旅游景点,是商务部为其量身打造的新标准“形象”。此次全国性行业标准的实施,将进一步规范“农家乐”旅游市场。 按照商务部的要求,今后“农家乐”店服务质量被划分5个等级。如果是五星级,“农家乐”服务员必须熟练掌握普通话和外语。 此外,商务部还对“农家乐”旅游景点相关设施的环保、消防、卫生、安全等多方面作出了具体的要求,并首次将“农家乐”旅游按经营模式划分为田园休闲型、山地观景型、民俗风情型等6种类型。 【火爆】 郑州近郊“农家乐”已超200家 城里人吃苦成了一种“享受”。而一个个“农家乐”景点,正从城里人吃苦的嘴里催生。 “在我们区,每月至少有两家‘农家乐’旅游景点诞生。”7月12日,郑州市惠济区旅游局局长赵鸿年告诉记者,仅该区现有“农家乐”、“渔家乐”景点79家,安排从业人员2000多人。区里专门制定了办法,并拿出专项资金,扶持高层次“农家乐”发展。今年上半年,新建成的“农家乐”有黄河大观大年农庄、老渔夫、黄河风水源、农家大院、黄河岸等10家,正在建的“农家乐”有15家,改扩建的“农家乐”有鹿鸣山庄、通达渔村、瑶池渔村等16家。目前以“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干农家活、享农家乐”为主要内容的“农家乐”旅游项目,成为农民增收新亮点。 郑州市二七区侯寨乡也是郑州市“农庄经济”最早萌生、“农家乐”经营比较集中的区域。据郑州双泉农庄总经理戚兴科介绍,目前该乡常年固定经营“农家乐”的企业超过50家。每年二七区政府举办葡萄节和樱桃节时,“农家乐”经营者则更多。 据业内人士介绍,近几年,“农家乐”已成为郑州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初步统计,目前在近郊“农家乐”已经超过200家。 【尝试】 给沿黄河休闲带“农家乐”戴星 其实,给“农家乐”戴星惠济区已有所尝试。具体划分为一星级、二星级、三星级。游客一看星级,就能大致了解“农家乐”的服务水平、服务质量。 “我们正着手打造沿黄河休闲带,让惠济区真正成为郑州市的‘后花园’,成为市民周末休闲的首选地。”赵鸿年告诉记者,去年首批十多家星级“农家乐”挂牌后效果显著。 作为郑州市惠济区的“农家乐”样板,郑州四季同达生态园、河南大河庄园等“农家乐”旅游景点,去年就按照惠济区旅游局的要求,提前“试水”“农家乐”服务质量星级评定,摘到了三星。 “从商务部的新标准来看,进入‘农家乐’旅游景点的门槛提高了。”7月11日,郑州四季同达生态园副总经理于俊坦言,“农家乐”是中国的特色,但“农家乐”项目多数没有外资,没有先进的理念,新标准如果门槛过高,有可能不利于它的发展。但对一些具有实力的“农家乐”旅游景点而言,在实际执行中即使有一定难度也会全力争取,因为与国际接轨是大势所趋。 “其实戴星以后好处很大,目前郑州周边城市模仿我们前店后园模式的‘农家乐’景点,至少超过10家。”已经尝到戴星甜头的于俊透露。 【倾诉】 “农家乐”里也有苦乐事 生存环境,正逐渐成为“农庄经济”发展的关键。 “近年来,城镇居民的出游形式逐渐由观光型向休闲度假型过渡。应当积极扶持本市近郊游发展,把近郊游纳入郑州市新农村建设的整体规划之中……”今年6月,郑州市人大代表李青永提出议案,力挺农庄经济发展。 “我们很幸运,政府各个部门都很关照。上周惠济区商务局还给我们送来电脑,又让我们填表参加评选。”四季同达生态园于俊告诉记者。 “惠济区发展‘农家乐’,政府会大力支持和扶持,即根据‘农家乐’建好以后的规模,会给一万到两万元的奖励。”大河农庄总经理张雪文表示,政府的重视,使农庄经济呈现集团式发展良好态势。 “但是我们也有苦处,一些防疫部门到我们别墅进行空气质量监测,每栋别墅监测3个点,每个点的费用为200多元,这明显增加了‘农家乐’景点的负担。另外在一些路边设置景点指示牌时,也遇到一些障碍,除了每个标牌的3000多元的制作费不说,每天每平方米要收费2元,一个标牌5~6平方米,每天费用10~12元。这样每年10个指示牌的费用也不堪重负。”采访中一些“农家乐”景点负责人也是满腹苦水。 【期待】 “先天”不足“后天”来补 从1997年的农庄“圈地运动”开始,走过十年的郑州“农庄经济”在快速成长同时,自身的诸多“硬伤”,亟待严格的管理和规范的服务来弥补。 据了解,目前郑州市“农家乐”逐渐演变成池塘垂钓型、花果观赏型、农家窑洞型、家庭旅馆型、黄河观光型、古朴怀旧型等经营类型。 采访中发现,部分“农家乐”景区设施简陋,环境净化、美化、绿化不够。一些农家厨房基本消毒设施缺乏,生食熟食混放,部分从业人员没有健康证,整体卫生状况不容乐观。此前由于没有行业准则,不少商家无证经营。而“服务项目单一,品位不高”也成为制约“农家乐”发展的“瓶颈”。一些地方的“农家乐”,农家本色少了,乡村的野趣淡化了,有农家特色文化内涵较高的参与体验性项目更是越来越少。加上受淡旺季影响,一到淡季便门前冷落车马稀。 “本地标准正在酝酿之中有望近期出台。政府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建设‘农家乐’示范点,引导农民依托山水风光资源参与近郊游发展。”对于正在制定的本地标准,郑州市旅游部门有关负责人表示今后将加强规范引导,把近郊游作为郑州旅游业的发展重点。 【声音】 农庄销售的应是农庄文化 四季同达生态园副总经理于俊 “农庄销售的应是农庄文化。” 我们园区搞了个24孝图,让青年人传承中华民族的孝道。最近正着手建设中华先贤文化园,为孔子、孟子等72贤人雕塑2.8米高的塑像,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农庄生意不能一花独放 大河庄园总经理张雪文 “生意需要人气,一花独放不行。”在农庄里,除了吃,玩,还可以感受田园风光,见识乡村田间的繁荣。已经形成气候的惠济区农庄经济,给了消费者相当的方便。 让坐不住的游客留下来 郑州双泉农庄总经理戚兴科 郑州市民的消费方式,使农庄经济成了“周末经济”。而去消费时,又如赶场样,吃了饭就走,几乎不会留多余的时间。应该将农副产品就地加工成商品,方便游客携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