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0日,导游朱建平走上“登封市旅游产业发展规划”论坛,面对50多位专家侃侃而谈,嵩山的地质地貌,山人共生的哲理,他的精彩讲解赢得了大家的赞叹,同时,也因他再次引发有关“导游素质”的关注和讨论。 河南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被旅游业专家称作“导游讲解难度全国第一”。高水平的河南导游为何稀少?如何提高导游讲解水平?记者就此采访了业内人士及专家,希望从中找到答案。 嵩山是首批世界地质公园,熟悉登封旅游的人们说,到登封听地质讲解,一定要听“朱三”的讲解,“他是导游,更像地质专家。”“朱三”是登封国旅导游朱建平的绰号,这个绰号来自于他每次带团时对自己的风趣介绍——“我个子低低、眼睛眯眯、头发稀稀”,朱建平讲解以幽默、知识性强著称。他带团前,必定先了解团队游客的背景、年龄、籍贯、学历、专业、宗教信仰等,然后提供针对性讲解。 7月10日晚,在“登封市旅游产业发展规划”论坛上,朱建平作为一名普通导游,面对来自北京大学等10多家单位的50多位专家侃侃而谈,语言轻松诙谐,把嵩山的起源、地质地貌、在世界地质中的重要意义等,清晰地呈现在众人面前,并巧妙地融入山与人共生的哲理。与会专家感叹道:“他不仅是导游,也是专家。听这种讲解、介绍是一种享受。他的导游词就是一篇好论文!” 一位好导游会让大家记住一座名山、一座城市。河南名胜古迹万千,通过导游之口,能让外来宾客记住多少呢? 现状堪忧 信口开河指鹿为马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一辆旅游大巴从郑州驶往登封少林寺,途中,导游让司机停下,招呼游客下车。他手指路旁的一个大土堆说“我为大家临时加了一个景点,这里是汉霸二王城,‘楚河汉界’的来历就是从这儿来的,大家可以照相留念”。 客人们很高兴,纷纷拿起相机拍个不停。这位导游则捂着肚子,寻“方便之处”去了。 可熟悉历史的人会觉得奇怪:汉霸二王城不是在荥阳的广武山吗?怎么跑到登封去了?是的,这位导游是在“胡说”,目的是为了自己“方便”。
河南职工国际旅行社负责人李胜江给记者讲了这样一件事:在关林,他听到一个泰国团队的游客问自己的导游,为什么大门上有9排81颗铜钉?对方导游得回答是:中国的九品官官阶最高,这81颗铜钉是代表帝王赐予关老爷的荣誉很高。 “我当时真想一头钻到地下,泱泱中华以九五之尊为最高,可到了导游嘴里居然变成了这种解释,实在荒唐啊。”李胜江感慨良久。 在河南旅游业,一些导游讲解漏洞百出,并不鲜见,尤其是“野导”们信口开河、指鹿为马,令普通游客产生歧义,造成极为恶劣的影响。还有一些导游,把“讲荤段子”当成幽默、风趣,造成社会对导游行业的不良印象。 导游人才青黄不接 “从业人员知识结构、性别构成、学历层次不足以支撑河南旅游市场的导游讲解任务。”河南省旅游局导游考试中心主任王九位说,目前,他们一直鼓励中高级知识人士参加中高级导游考试,但收效甚微,表明该职业在社会职业分工中,未受到大众重视,社会地位、经济地位不高。 此外,导游学历普遍偏低,整体素质下滑。据介绍,河南的第一代导游以本科毕业生为主,职业定位是外事旅游接待,许多从业者以自己是一名导游而骄傲。 从外事旅游接待转为企业服务后,导游面对大众服务,职业地位一落千丈,选拔人才的标准从本科时代一下落入中专,中专生迅速进入这个队伍,整体素质与上一代无法相比。 如今,伴随高校扩招,全省52所专科以上高等院校均开设了旅游管理专业,几乎每个省辖市都有一所旅游学校,但随之而来的问题是进入门槛低,平均水平降低,据了解,全省有3万多人持有导游资格证。 “一些外语导游连中文理解都不够,何况是外语?目前导游工资待遇低,社会地位低,使许多高素质人才流失。”针对导游行业现状,李胜江感慨地说:“导游行业明天灿烂,但后继乏人,青黄不接,令人担忧。” 专家观点 导游应当分级 从我国导游业发展的情况看,以前,外事接待的对象是外宾,而非一般游客。因此,对导游的讲解水平要求较高。如今,沿海发达地区最先出现旅游需求,随后农民也有了旅游需求,在提供的讲解服务上,各个层次的导游服务都需要,导游行业也出现了由本科到中专的各个层次的从业者。 王九位认为,由于上述原因,在我国旅游发展的现阶段,社会应以正常、客观的眼光看待旅游市场及导游水平,对导游素质的提高,需要建立完整的导游服务体系。即高、中、低三个层次的导游梯队都要有,满足不同群体、层次、服务市场的需求,有需求就会有供给。 他认为,对导游应施行分级管理。第一代导游有特、高、中、初四级之分,后来国家旅游局实行导游资格考试后,初级考试没停,中、高、特考试停了七八年,去年才刚刚恢复中级考试,致使明确的导游分级不够明确。因此,这项工作应由政府主导,通过行政手段引导,按照市场的供求规律,对导游市场进行规范的管理。 培养专业导游 正如一位业内人士所说,导游真能把河南的历史文化搞通,有足够的水平应对专家学者,恐怕他也就不是一名导游了,早进入高校从教,或者去做专项研究了。“旅游企业对导游进行专业化培养和分工,是下一步河南旅游业需要走的一条创新之路。”王九位说。 在旅游市场上,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大旅行社以集团化经营为模式;小旅行社比较专业化,或地接,或专门组团至某地;中型旅行社实行网络化经营,多家社对同质化产品开展合作,组成联盟,主打一个旅游产品,形成集合优势,瓜分市场份额。这是旅行社在市场细化、分工后的大势所趋。 旅游市场细化,使旅游产品出现差异化,避免雷同和同质化现象,消费者可从中选取所需。专家认为,导游讲解也可照此分工,采取专业化的路子,选准一个主攻的专业方向,使自己成为专才。 王九位举例说,一名导游擅长佛教讲解,他熟悉佛教的历史,演变过程,在河南的传播、发展情况,河南的寺院总量等等,如果有佛教旅游团队,可由其接待。同时,其他旅行社接待的宗教团队,也可邀请这位导游做服务、讲解,这种形式在无形中又使旅行社形成一个松散的联盟。 导游当有书卷气 今年7月,李胜江已经从事导游职业满22年。这位郑大外语系毕业的高才生,每每被省旅游局邀请参与培训导游,或担任考官,都“恨不得把心掏出来,希望人人都成为优秀导游”。 记者曾听到有关李胜江带团的一个细节:今年4月,他接待一个文化团队时引用名句“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作为开场白,宛如故人相遇,跟客人迅速拉近了距离;团队旅游结束,他又以“梁园虽好,不如归去”作别。 “导游要多看书,身上要有书卷气,要恪守职业道德,不能充满铜臭气;讲解要有独创的东西,语言要诙谐幽默。”李胜江说,河南有太多的东西可讲,准备得好,客人会听得入迷。 郑州市导游管理服务中心的朱娜获得了全国模范导游员称号,她在全国首创了政务讲解风格。但凡接待政务团队,朱娜可以从郑州的一草一木、一人一事,讲述郑州的发展历程,她所掌握的详尽的数据,令各个领域的专业人士都感到吃惊,因为她处处留心,每天都在收集最新的统计数据。 考试调整应对需求 河南导游大赛评委任卫华说,一个合格导游要会至少6套以上导游词,千篇一律肯定是不称职的,要根据不同的客人和停留的不同时间讲解,同时要会“随机一变”和“灵机一动”,这就需要导游提前做功课,肚子里要有“料”。 7月4日,郑州旅游职业学院100多名学生赴广州、深圳的旅游机构实习。该学院教务处处长王少华说,学院对导游人才培养模式和定位是“零距离上岗,可持续发展”,要求学生出校门即能上岗工作,操作技能要强,同时学生要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保持学习的延续性。现在对学生的训练已经改变为给出线路和目的地,让学生自由发挥,锻炼其应变能力,要求他们成为“杂家”,同时也要成为“专家”。 据了解,今年,河南省旅游局有关部门在导游考试中已作出调整,新增了河南省省情内容,考试将以专业化、技术化为标准,增加针对性,将在豫北、豫南根据区域各确定8个景区点,考生可根据自己熟悉的地区,自由选择。这种考试方式,将便于促进导游讲解专业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