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参加今天高层文化论坛的嘉宾李祥霆、二月河、吴行提前来到登封。观看了《禅宗少林·音乐大典》,并应少林寺方丈释永信的邀请,夜游少林寺。 李祥霆评“大典” “比我想象中的好多了,气势大,变化多,音乐舞美都令人震撼。”看完《禅宗少林·音乐大典》之后,李祥霆非常兴奋地评价起这场演出。 雄伟的嵩山背景,犹如一幅壮丽的山水画。山脚下,有武僧,有牧羊女,风声,水声,石声,一切皆在和谐之中。尤其是20多尊观音“石像”徐徐升起,在灯光的映照下彰显佛教精神。李祥霆说,这个演出非常适合游客来观赏,让人在视觉和听觉的冲击中认识到佛家的精神,应该向全世界宣传。 震撼之余,李祥霆还提出一点建议:“在这样神圣的地方,要是把古琴糅合进来更有感染力。如果在‘白马驮经,玄奘归来’那一节中加入古琴,效果会更好。” 老朋友相见甚欢 昨天晚上10时许,少林寺方丈释永信在方丈室门前迎接李祥霆、二月河、吴行等参加高层文化论坛的嘉宾。 门口的广场上早已摆好了桌椅,夏日的轻风在千年古刹中徐徐拂过,一缕香烟随风起舞。释永信方丈招呼大家就座,“晚上还没来过这里吧”? “李老师,咱们去年在北京见过面。”释永信说。李祥霆连忙点头称是:“对对对,去年的演出中见过。”原来,去年元宵节在北京一次“非物质遗产”演出中,释永信与李祥霆匆匆见过面,可惜当时没顾上细聊。 夜游侧记 这张古琴比李白小55岁 见过李祥霆的人,心中都有一个疑问:“他为什么老是自己抱着古琴,不让别人帮忙呢?” 从机场到酒店,从酒店到“音乐大典”演出现场,从演出现场到深夜的少林寺,李祥霆一直自己护着古琴,左胳膊累了,就换到右胳膊。行走在夜色朦胧的少林寺里,风影游动下的台阶若隐若现,李祥霆只好放慢脚步,小心翼翼地抱紧古琴。 在少林寺,李祥霆向释永信等介绍这张古琴,这是国家一级文物,比现存的所有古琴都神奇。论年龄,它只比李白小55岁,比杜甫小44岁。论音律,也很神奇,它的高音区比低音区宽厚,这样的古琴是极为罕见的。 “九霄环佩”琴是公元756年唐玄宗的第三个儿子继位大典时用的,是真正的皇家珍品,距今已经1251年了。背池上刻有琴名“九霄环佩”。 “现存的唐代古琴不到20张,这张最好。我弹过宋代的琴、明代的琴,但声音最有力量、最神奇的就是这张。” 李祥霆告诉记者,不管到哪里演出,他都自己抱着这张“九霄环佩”。“我自己经常用,知道怎样拿着放心。别人不太熟悉,万一有什么闪失,后果就很可怕了。” “已经1000多年的历史了,现在还能弹出曲子,真是不可思议。”释永信说,在少林寺,也珍藏着一摞中州琴派的琴谱,不过因为天太晚,所以无法取阅。最后,释永信叮嘱 李祥霆:“这么一个宝贝,可得保护好。” 释永信最爱看二月河的《康熙大帝》 在少林寺方丈室的门口,李祥霆、二月河、吴行和释永信谈琴论道。对于二月河,释永信评价说“是大家,是大文化人”,并表示自己最喜欢看二月河的帝王系列,尤其是《康熙大帝》。 几个少林寺的弟子,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康熙大帝》,让二月河签名留念。 在少林寺的大门前,二月河一看到迎接出来的释永信,连忙问候“大和尚你好”。在释永信的邀请下,二月河已经答应在少林寺小住几天。“一碗饭、一碗菜就可以了,我的要求很简单。” 知道古琴应该像知道长城一样 学古琴是讲究天分的,就如一个老师带一群弟子,有的学得好,有的学不好。“这辈子是没缘分学古琴了,只能去听。”释永信感慨,古琴应该从高雅的神坛走向大众,不能老是深不可测。 不过,闻及此言,李祥霆解释,学古琴就和小孩子学1、2、3等阿拉伯数字一样,有兴趣就行,喜欢就能学会,入迷就能学好,发疯就能学精。“以后,应该让每一个中学生都知道古琴,就像知道长城,知道李白、杜甫一样。” 李祥霆还说,古琴并非高不可攀、深不可测,而应该说是高而可攀、深而可测。可以不会弹,但得知道,就如同人可以不会做诗,但得知道“床前明月光”一样。也如同佛教,很神圣,但本身并不想让人望而生畏。 对于古琴的普及,李祥霆建议应在中学的课堂上放古琴DVD,这样,学生就知道古琴长什么样子、发出的是什么声音了。 从欣赏《禅宗少林·音乐大典》,再到夜游少林寺,李祥霆始终没有松开他的这张古琴,一直小心翼翼地抱在怀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