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全面实现小康的重要目标。 旅游业作为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结晶、经济繁荣与社会发展的象征、“一业兴而百业旺”的产业,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必然应发挥重要作用。一个矛盾尖锐交错、冲突麻烦不断、贫富分化悬殊的社会,不可能有兴旺发达的旅游业;同理,一个生机勃勃、健康发展的旅游业,也必然会促进经济发展、社会和谐、安居乐业。
一、全面认识和发挥旅游业的综合功能,促进经济社会统筹发展
旅游业在构建和谐社会中能够发挥多大作用,首先涉及到对旅游功能的认识问题。和谐社会不是经济发展的单一指标,而是一个全面的、系统的、综合的发展目标,单一 GDP 的增长支撑不了和谐社会的构建体系。对于旅游业来说,功能方面的认识问题一直比较突出,业内习惯于以接待规模、收入增幅、相当于 GDP 等论成绩,而对其社会事业性功能明显关注不够,客观上形成了一系列的不良后果:一定程度地维持和延续了旅游业粗放型发展的轨迹;间接制约了旅游产业地位应有的提升;影响或导致了旅游宏观发展环境的不良,例如:宾馆饭店本是旅游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每遇大的经济波动就被纳入宏观调控的“楼堂馆所”之列;有关部门出于限制公款消费的需要,将全国 10 多个著名旅游区列入“禁会”范围;宾馆饭店的用水、用气、用煤价格,长期被列为不能等同于工商企业的另类。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就是旅游业的综合功能和社会地位尚未得到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和广泛认同,相关部门、业外人士既不认可“相当于 GDP ”的旅游贡献率,又对旅游业的社会事业功能了解甚少。要尽快解决这个认识问题,首先必须从旅游行业内开始,再由内而外逐步统一全社会的认识。
从旅游业发展的具体实践看,旅游创汇创收的经济贡献是一个重要方面,改革开放以来在服务领域众多行业中表现突出,在全球旅游业中的发展速度和位次也举世瞩目,但如果把旅游业放在国民经济的大盘子,由于核算体系还不完善、覆盖面还不够广,旅游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无法得以全面显现,这是业内人士需要冷静面对的现实;另一方面,旅游业具有非常明显的社会事业性功能,可以增加就业和再就业,拉动投资和扩大内需,带动消费景气的提升,优化和改善投资环境,推动脱贫致富,实施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缓解国际贸易摩擦,促进国际友好交往,等等。虽然上述方面的评价体系尚不完善或系统,但已基本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同。例如,入境创汇已成为国际服务贸易的大头;黄金周引发的大众旅游“井喷”,对相关行业产生了巨大拉动;旅游拉动就业、带动脱贫的明显功效,越来越为有关部门、经济学界所认可。因此,旅游业的综合性功能是客观存在的。旅游业要为构建 和谐社会做出贡献,关键是要在重视经济贡献的同时,进一步重视对社会事业发展的贡献。 提高这个认识、统一这个认识、宣传这个认识、贯彻这个认识,不仅是全行业积极参与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基础,也是确保旅游业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较大贡献的重要前提。 如果 旅游全行业都能把思想认识统一到这上面,全面发掘和发挥旅游业的综合性功能,加强旅游综合贡献率的统计或评价体系建设,科学反映旅游业的经济社会地位,将有利于提高全社会对旅游业的认识和重视,有利于优化旅游业发展的支持环境和政策体系,有利于消除影响旅游业发展的各种障碍。
二、大力发展旅游生产力,使社会各阶层普遍受到实惠
实现全社会的共同发展和富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它主要涉及如何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先富与共富的关系,如何解决个体与群体、局部与全局的利益和矛盾。既要鼓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裕起来,又要防止发生两极分化;既要保护发达地区、先富群体的积极性,又要重视和关心欠发达地区、较为困难群体的利益。旅游业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充分发挥作用,最主要的就是千方百计使尽量多的人获得旅游发展带来的实惠 。从旅游市场的需求看,我国人均 GDP 已超过 1000 美元大关,旅游消费市场进入了加速膨胀和扩张的阶段,展现出十分广阔的市场需求前景。
为大力发展旅游生产力,今后一个时期,应加强对各类旅游资源的开发,在地域上要重视老少边穷地区的资源开发,在类别上要加强对工业、农业、科技等社会资源的开发,努力扩大旅游对老百姓的扶助面和受益面;要加强多种档次和类型的旅游产品开发,尽量满足各类旅游消费者的需求;要努力吸纳更多的人员从事或参与旅游业,使尽量多的人员分享旅游发展的实惠;要加强旅游大市场的培育,通过抓好黄金周旅游、加快实施带薪休假、推动更多地方实行国民旅游计划,进一步将潜在的旅游市场转化为现实。
三、坚持科学的发展观,促进旅游与自然、社会和谐发展
和谐社会是人与自然长期协调相处的社会,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社会形态。从利用资源的方式和特点看,旅游业具有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基础性特征,因此而被称为“环保产业”、“绿色产业”、“朝阳产业”,但达到这个目标必须实现科学保护与合理开发并举。从目前的现状看,旅游开发不是对资源的破坏性因素,但因开发不当或过度而造成的资源破坏也相当惊人。业内人士大多不愿听到这类声音,动辄就为旅游开发辩护,这对反击极端保护主义是必要的,但在长远上不利于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比较科学和实际的态度应该是,旅游行业要自觉高举环境保护的旗帜,强化在科学保护前提下的合理开发意识,这将既能赢得社会广泛的支持,也有利于旅游业集约化发展。例如,对旅游开发实施环境影响评价、在旅游区内控制住宿设施建设、对旅游景区实施承载力的控制等,都应重视加以贯彻和宣传。
旅游开发与社会发展、进步的和谐统一也是一个重要课题。旅游发展固然可以带动脱贫致富和精神文明,但由于开发过度、管理不当、保护不够,国内外也不乏负面影响的例子。例如,数千年的民族文化加速消亡、原住民的古老习俗和生活快速变迁、重义轻利的淳朴民风不在了,都属于旅游开发与社会发展的冲突。要解决这类问题,主要是处理好旅游与原住民的关系、开发开放与民俗保护的关系、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关系、外地旅游者与当地人的关系,也就是要发挥好旅游业的社会事业性功能,而不仅仅考虑经济贡献的问题。
四、大力扶持西部旅游开发,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和谐社会是各地区协调发展、共同富裕和进步的社会。我国幅员辽阔,经济发展很不平衡,东西部的差距已成为影响今后社会和谐发展的明显因素; 西部地区也是比较集中的边疆、民族地区,唯有加快发展才能实现民族团结、边疆稳固,这也是社会和谐的应有之意。 旅游业如能促进西部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就是对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贡献。西部地区拥有丰富而高品位的资源优势,但受经济水平、基础设施、思想观念等落后的制约,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的步伐还比较慢,由此所产生的关联带动作用也未得到充分释放。
西部是我国旅游业发展的后劲所在,唯有西部旅游业快速崛起,才能加速实现旅游强国的目标,并为建设和谐社会做出较大贡献。“十五”以来,随着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所带来的交通条件、基础设施的改善,以及 旅游国债、工农业旅游、红色旅游等政策的出台,西部旅游业得到了空前快速的发展, 涌现出了一批旅游强市、强县和黄金旅游线路。 今后要进一步加快西部地区旅游发展,除了要继续加大政策扶持的力度以外,还要进一步调动地方党委和政府发展旅游的积极性,紧跟国家交通网络和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进度,适时推进旅游资源开发的步伐;西部地区旅游专业人才缺乏,应加强在旅游规划、导向投入、人才培训、市场开发、行业管理等方面的指导和支持力度;在推动旅游发展的职责分工上,政府与市场要明确分工、相互促进,旅游大交通、基础设施、宣传促销等要发挥政府主导的作用,旅游产品的开发要以市场需求为主导,以形成旅游热点或与旅游热线接轨为目标,最终达到政府支持和市场导向的有机结合。
五、加强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确保旅游活动愉悦身心
旅游对构建和谐社会的作用,除了所产生的经济和社会功能以外,旅游活动带给旅游者的身心愉悦是重要方面,这也是旅游动机形成的基本原因。旅游是物质和精神生活水平提高的标志,旅游的目的就是追求身心愉悦,一个令旅游者郁闷、赌气、发怒的游程,肯定不属于和谐社会的气氛。旅游活动涉及的地点、行业、服务种类很多,如果让各个环节都服务到位,使旅游者得到身心的舒适和满足,就是对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份贡献。
目前受大的社会环境影响以及监管体系不完善,我国旅游市场经营和服务的不规范现象还较多。 以国内旅游市场为例,在省一级质监所受理的旅游质量投诉中,由于旅行社经营、服务不规范引发的投诉约占 60% ,多数情况是降低服务标准、擅自增减项目、导游未尽职责等,这反映了旅游经营服务中诚信危机的现象比较突出,自然也隐含和孕育着社会不和谐的因素。 对此,旅游部门采取了日常受理投诉、旺季现场检查、重点专项整治等措施,对维护旅游者的合法权益收到了明显成效,但要进一步减少旅游事后投诉,确保更多的旅游者身心愉悦,还需要不断健全和完善旅游服务质量体系。既要继续发挥好行业管理的作用,大力贯彻和实施各类旅游服务标准;更要进一步加强旅游法制建设,明确和细化对违规行为的处罚条款,为依法规范服务质量提供强有力的法律依据;同时,要进一步发挥市场机制的监督和约束作用,加强诚信机制建设,发挥行业协会的自律作用,确保旅游活动的满意率不断提升,为营造社会和谐氛围、构建和谐社会做出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