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峡政府网讯 地处伏牛深山的西峡县,在开放型经济的大潮中,“人气”骤然升腾。
这里是投资“洼地”。今年南阳市“两节一会”期间,西峡县共签订对外合作项目83个,总投资27.7亿元。截至2006年9月,西峡已与国内外客商签约项目320余个,总投资95.8亿元。
这里是休闲“乐园”。每天都有几十辆载满游客的大巴驶进西峡,160多家旅行社团争相预订宾馆房间和景点门票。
这里是各种观摩、交流集会场地的首选。依托2006年中国·西峡首届猕猴桃产业战略发展国际高层研讨暨产销见面会、西峡小城镇经济战略研讨会、西峡县域经济研讨会、西峡伏牛山诗会等30多个聚焦西峡社会、经济、文化峰会,先后已有300余名专家、学者到西峡参观、讨论和调研。
西峡,何以人气如此之旺?“只有营造一流的创业大环境、大气候,才能积内力、聚合力、旺人气,才能实现城乡、社会经济、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从西峡县委书记杨炳旭、县长张生起的话中,我们得到了某种启示。
服务环境———投资者的“阳光地带” 在“政府创造环境,企业创造财富”理念下,西峡决心打造一个全新的“服务型”政府:
———服务一条龙。对投资者实行“一门受理、联合审批、一口收费、限时办结”,要求“马上就办,事不过夜”。
———诚信上微机。工商、技术监督、消协、个协等部门联合行动,把全县160余家工商企业和3万多家个体工商户按诚信记录分为一至三类企业,全部纳入微机管理,形成信用查询系统。
———搭建银企合作平台。成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中心,县财政每年注资600万元,担保贷款3000万元;组织举办“银企合作论坛”,促使银行主动授信、企业诚信借贷;对涉企收费实行定项限额,把企业负担降到最低限度。
创业氛围——投资者的“理想土壤” 为进一步营造招商引资大环境,西峡县多管齐下,激发全民创业热情。
———鼓励农民进城。先后三次削低农民进城门槛,政府牵头征地800余亩,规划建设农民住宅小区和经济适用房;先后发放小额贷款850余万元,扶持6500余名进城农民安家、就业。截至目前,全县已有9.5万名农民迁入城镇,其中拥有私营企业及个体门店的占60%以上。
———引导党政机关干部投入创业主战场。先后有18名处级和科级干部受聘为民营企业总经理、副总经理,400余名机关干部投身民营企业建功立业。
———评选“星级企业”,重奖贡献突出的优秀企业家。县财政每年都拿出400万元以上的资金用于奖励企业功臣;在县城黄金地段规划建设了企业家“创业家园”,按入库税金额公开发入住“金钥匙”。
创新精神———投资者的“信心砥柱”
创新是西峡经济发展的原动力,是西峡永不衰竭的魅力之源。
在创新观念的引领下,西峡迅速完成了“公退民进”的转轨;在创新观念的引领下,老界岭、鹳河漂流、五道石童等一个个由民营企业投资建起的旅游景区快速成长壮大;在创新观念的引领下,宛药公司裂变生成了西泵、西铸、张仲景山茱萸等公司,龙成集团裂变生成了汉冶钢铁公司、球团厂、石灰厂、特种材料公司、长江通讯等公司,形成以大带小、以强带弱、以一生十的资本裂变效应;在创新观念的引领下,20万农民与涉农企业结成“订单农业”合作关系,形成“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模式。
人格魅力———投资者的“无悔选择” 敢想敢做,是西峡人的秉性,更是西峡人的魅力所在。
20年的摸爬拼打,孙耀志把当年一个濒临倒闭的小企业发展成为如今控股15家子公司、经营四大产业、年产值超过10亿元的大型企业集团和全国重要的中成药生产基地。
朱书成,这位不到20岁就开始创业的年轻企业家,硬是把一个资产仅有数万元的村办小企业发展成为掌控数家公司,资产数十亿元的“明星企业”。
朱鸿云,这位大山深处的“猕猴桃迷”凭着一腔献身科技、造福西峡的执著,历经40年风霜雨雪,成功培育出在世界园艺博览会上获得金奖的“华美1号”、“华美2号”猕猴桃品种。
到西峡创业的客商、各级领导、专家都有这样的共识:
———西峡人敢想大事。把天山白灵菇引入西峡,把伏牛山世界地质公园的核心建到西峡,把西峡经济研讨会开进郑州,开到人民大会堂……
———西峡人敢干大事。在荒岗上构筑民营生态工业园,在荒滩上营建精品农业观光园,许多人想都不敢想的事情,西峡人却实实在在地做了。
———西峡人能干成大事。农业结构调整,调出了“三大支柱”;发展工业经济,打造出了“产业群体”;生态旅游开发,生成了“西峡经验”。
正是西峡人具有这些敢想敢拼敢干的精神和可贵的优秀品质,西峡经济才因西峡人而红火,西峡环境才因西峡人而优化。西峡县委书记杨炳旭的话道出了西峡的魅力之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