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人文故事 > >曹操与许昌的双赢时代(3)
曹操与许昌的双赢时代(3)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4/2/12 8:13:16 来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点击次数:
    许昌的历史源远流长,我们只能截取一段去认识,去欣赏!许昌的历史名人成百上千,我们只选东汉末年的“颍川三长”说起。
    东汉末年,在那最为动乱和最为黑暗的时期,许昌大地上,却冉冉升起了三颗耀眼的明星,他们名垂青史,光耀华夏,他们在历史上被称为“颍川三长”。
    何谓“颍川三长”?
    1、他们都是颍川人。两个是魏都区人,一个是长葛人。
    2、他们在当时官做的都不大,都是相当于县长一级的。
    3、他们都有其丰富的知识、高尚的德行、完美的人格。
    4、他们都是备受当世和后代人所敬仰,是做人的楷模。
    5、他们的后代大都为曹魏政权出了大力,建立了奇功。
    他们的就是当涂长荀淑、太丘长陈寔、林虑长钟皓。
    他们和他们的家族又都有自身的独特的地方。
    荀家的“智慧”,陈家的“仁德”,钟家的“才艺”,使他们的家族和家族文化万年流芳。
    当涂长——荀淑
    荀淑:是现在的许昌魏都区人。他是荀子的第十一世孙(荀子——战国时思想家)。荀淑品行高洁,博学多识,智慧超群。不仅他有名,关键是他的家教非常成功,他有八个儿子,个个才华出众,当时被人称为“荀氏八龙”。
    现在在许昌城北2公里陈庄村西,传说荀淑死后就葬在那里,他的八个儿子在冢顶各植柏一株,故称“八柏冢”。冢西北有散冢八个为荀淑八个儿子的墓地,时旷年久,八冢已为平地。但八龙冢还在,它高约5米,周长约100米。直到现在,那里的香火都很旺,方圆百姓,家有孩子升学或参加工作,家中老人都会到那里祭拜。因为荀氏家族,书香门弟,官宦世家,英才辈出。他的儿孙都很优秀,也很有作为。所以现在的家长们为求孩子沾点荀家的才气、灵气、运气。都会经常到那里上上几柱香,祭拜祭拜。所以,八龙冢上面的柏树上,经常都有人把求得的红布条绑在树上,远远望去,红绿相间,甚是壮观。但最近人们不仅是想沾荀家的才气、灵气、运气了,人们开始占荀家的风水了。在八龙冢的脚下,出现了李家的、张家的坟地了。
    荀淑的八个儿(俭、绲、靖、焘、汪、爽、肃、敷)子中,最优秀的要数第六个儿子荀爽。当时对他有“荀氏八龙,慈明无双”的评赞。这里的慈明就是荀爽,“慈明”是荀爽的字。他是东汉经学家。他优秀到什么程度呢?据说,他93天的时间由一个平民一下子升官到司空(相当于现在的国级干部)。
    荀淑的家族真的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一代更比一代强。他的孙子是荀彧,是三国时曹操身边的第一谋士。官至尚书令,参与军国大事。下面讲“三国智慧”时会讲到他。
    荀淑侄子荀昙的孙子是荀攸,也是曹操的重要谋士。官至尚书令。一个曹操时期他荀家就出了两个尚书令。
    荀氏家族的特点:才华出众,足智多谋,大智慧做大事,都是国家的栋梁之才。
    太丘长——陈寔
    陈寔。一说是许昌长葛市古桥乡陈故村人,一说是魏都区十辈陈庄人。现在两个地方都在争自己是正宗的陈实故里,好在都是咱许昌的。
    陈寔以品德高尚,非常受人尊重。家乡人有什么矛盾了,都爱找他评理。他评判的事情,让人非常信服。当时就流传这样的说法:“宁为刑罚所加,不为陈君所短。”什么意思呢,就是宁愿被判披枷带锁判刑,也不想让陈实说自己不好。他管辖区域内的百姓民安居乐业,邻县百姓多向其辖境迁徙。
    陈寔是因仁爱贤德而著称于世。有一“梁上君子”的典故,讲的就是陈实教育盗贼的事。
    那一年闹饥荒,百姓饥饿。有一个盗贼进入他的屋子,在梁上等候伺机下手。陈实暗中看到了他,于是起身整理衣服,叫他的儿子孙子起来,神情严肃地对他们说:“人不能不自己勤勉,不善良的人本性未必是恶的,只是习惯了成为习性,于是就成了这样子。”儿子(孙子)说:“成了什么样子?”陈实指着梁上的盗贼说:“就是那梁上的君子。”盗贼大惊,自己跳下地,磕头赔罪。陈实慢慢地开导他说: “看你的样子,也不像是个坏人,应该赶紧改掉自己的坏毛病,重新做人。然而你今天这样做也是被穷困所迫,被逼无奈。”后来吩咐家人送给他两匹绢。这个窃贼感激涕零而去,并发誓洗心革面,以报陈公之德。从此这个地方没有了窃贼。“梁山君子”也就成了窃贼的“雅称”了。
    陈寔有六个儿子,六个儿子都很贤德,也很有名望。最著名的是陈纪和陈谌(chen),俩人道德品行俱佳,陈寔曾评论他们俩兄弟说“元方(陈纪的字)难为弟,季方(陈谌的字)难为兄”,即两人难分高下之意。“难兄难弟”的典故也即出于此。
    他的这两个儿子与陈寔世称“三君”,成为当时道德的典范。
    陈寔是84岁那年去世的。他去世的时候,来参加追悼会的有三万余人,为他披麻戴孝的就有几百人。后还在许昌建了“太丘祠”便于人们来祭奠,在原来许昌老二中那个地方。
    当是的大文学家、大音乐家蔡邕为他写的碑文中是用这样八个字的评价他的:“颍川陈君,绝世超伦”。“绝世超伦”这个成语的出处就是从这来的。
陈氏家族是以自身的修养,完美的道德,高尚的情操传家立世。
    正因为陈实的名气和影响,许昌成了陈氏祖根地和纪念地。广州、福建、港台及海外的许多陈姓后裔,共奉陈寔为其始祖,都到许昌来寻根祭祖。他们都以自己是陈实的后人而感到骄傲和自豪。世界陈氏宗亲总会会歌,也把颍川作为圣地来歌颂。它的歌词中有这样两句,就是 “浩浩颍川,枝叶永丰”。在台北德星堂供奉的都是陈实的像。
    为什么在“德星堂”里供奉陈实的像。这里还有一段陈寔与荀淑两家交往的故事。
    陈寔与荀淑都是东汉末年知识分子中的典范,两人意气相投又住得不远,两家都是士家大族,因此常常往来。
    荀淑辞官归乡后,陈寔几次邀请来家吃饭,荀淑就自己赶车的,命荀爽跟在车后,荀靖则抱着侄子荀彧,一家人高高兴兴地前往赴宴。陈寔呢,就用很高的礼节来接待荀家,陈实带领儿孙远远相迎。宴会上,陈纪待在一边伺候,陈谌(chen音)作陪,孙子陈群则依在爷爷身边奉陪。两家人谈天说地,其乐融融。
    陈寔一家到荀淑家去,则是叫儿子陈纪赶车,陈谌在后边跟着,陈群和爷爷同坐一车,一路上浩浩荡荡。荀淑看陈寔到了,马上叫荀靖开门,招待席上荀爽敬酒,其他六个儿子作陪。荀彧年纪还小,于是也坐在爷爷荀淑身上一同“招呼客人”。
    那光景一个举家造访,一个倾力接待,两个家族都是祖孙三代一同上场,好不热闹。
    这两家的频繁聚会,谁知就惊动了朝廷。负责观察天象的太史官看到了天上德星经常会聚拢在一起,就向朝廷禀报,说是方圆五百里内一定有贤人聚会。所以皇帝就下令在方圆五百里内寻找,后来发现是陈荀两家,只要他们两家一聚会,就有德星聚奎的天兆。
    后来皇帝就下旨,在许昌西湖建了一座“德星亭”以示表彰。现在这个德星亭还在,但是经历代修过的。前段时间,许昌成立了个“德星沙龙”,还在德星亭搞的活动。
    荀陈两家的聚会,我想这两家绝不会是聚在一起喝酒搓麻吧?如果是天天喝酒搓麻,他很难培养出93天就能提拔成国级干部的荀爽,也不会有三国的首席谋士荀彧。也不会有“太子四友”之一的陈群。所以我们千万不要埋怨我们的孩子不优秀,那是我们做家长也有一定的责任。要先检查一下我们为孩子提供的是什么样的家庭环境,我们的孩子提供了什么样的家庭教育。
    另外,陈荀两家很有意思。荀家的八龙冢在十辈陈庄那个地方,按说那应该是陈实家的地盘,而陈家的陈太丘祠却在离荀家很近的地方,就在市区。为什会这样,这也成了一个谜。
    林虑长——钟皓
    钟皓家族也是当时的士家大族。他是咱长葛人。钟皓因德行高尚、学识渊博,为当时士大夫所倾慕。钟皓曾经研究诗律,教授门徒千余人,很有成就。朝中多次征召他做官,他都拒绝了。钟皓69岁去世。当时的人是这样称颂他“钟皓美德,令人敬仰”。
    钟皓的两个儿子在历史上不是很出名,但他的孙子钟繇,使钟氏成为曹魏时期举足轻重的大家。大家知道他是楷书鼻祖,现在在长葛老城镇小南门里有钟繇洗砚池。临颍的繁城有个“三绝碑”雕刻就是出自钟繇之手。看来还是文化的影响力大,他在书法史上与王羲之并称“钟王”。却很少人知道他是曹氏集团的重臣,世称“钟太傅” (太傅为辅弼国君之官,作为重臣参与朝政,掌管全国的军政大权)。钟繇墓位于长葛增福庙乡孟庄村。
    钟氏家族从东汉至盛唐六百年间,长期居于望族地位。表现有三,一是地位显赫,二是人丁兴旺,三是成就斐然。作为政治人物,他们是当时王朝的辅政大臣;作为军事人物,他们能征惯战、镇守一方;在文化领域,他们有大量著作或专集传世。
    钟氏已被海内外钟氏宗族所公认,海内外经常有人到此寻根祭祖。钟繇墓前的墓碑,都是台湾钟氏宗亲团所立。他们还为钟繇家乡的小学捐资建校。
    在南方和台湾地区,钟氏的祠堂里大都注有“颍川钟氏”的字样。可见颍川钟氏家族的影响之深、之广、之大。
    但颍川的优秀家族,远不止这几家。他们只不过是那个时期的一些代表罢了。像禹州的邯郸家族、褚氏家族、郭氏(郭嘉)家族,鄢陵的庾氏家族等都是世家大族,影响都很大。颍川的这些世家大族,影响到他们几代人。财富的积累有富不过三代之说,但文化的积累,年代越久越能彰显出他的魅力和生命力。这就是文化的力量。
    家庭是社会的基础,就是这样的家庭和家族成员,他们共同建立起了家族文化,建立家族文化的目的,在于打造家族的核心价值,使后代生命也有了效仿的方向。家族文化的核心就是教养,教养是所有财富中最昂贵的一种,做一个有教养的人,比做一个有钱人更为重要。许多规矩首先是在家族中兴起传承的,说以才有世家子弟,大家闺秀之说。正是他们家族的教养教化,从而影响到街坊邻里,影响到一个地方,一个区域。
    颍川对曹操影响最大的也有家族文化。他迁都许昌对他的家族文化的建立和打造影响非常大。曹操出生于阉宦之家,来到许昌后,他对家族文化有了重新认识,所以他也非常重视家庭教育。他的家族也是以建功立业,诗书传家的家风为主。在他的熏陶下,他的儿女们也都很优秀。一个个能文能武,智勇双全。
    尽管曹氏家族在皇帝的宝座上的时间不是很长,但曹氏父子创立的建安文学,独树一帜的建安风骨却流芳千古,光耀千秋。是任何一个朝代和皇家都无法相比的。
    这也可能是曹操迁都许昌的又一收获。 “专业水准是发动机,人文精神是方向盘。”后来他的子孙们离开了许昌,他的家族文化很快就黯然失色了。
(作者:解淑云 责任编辑:刘懿鑫)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
下一篇: 富弼使辽内幕
相关旅游资讯
景区推荐
推荐景区
最新热门资讯
旅游攻略
美图欣赏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50178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