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人文故事 > >少林寺历史——“重修面壁庵记”与“孔门禅”
少林寺历史——“重修面壁庵记”与“孔门禅”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4/1/10 10:01:01 来源:少林寺网 点击次数:

    《重修面壁庵记》碑立于金兴定六年(1222年)二月,碑文为李纯甫于兴定四年(1220年)应少林寺住持东林志隆之请而撰写的。碑文为楷书,笔力遒劲,别具一格。碑嵌于初祖庵面壁亭。

    “孔门禅”是儒释融会的禅宗,即经禅门而渗透孔门,以佛法比拟儒学,或经孔门而入禅门,以儒学证佛法。

    金代佛教的主流是禅宗。当时北方地区的著名禅师万松行秀,极力推广曹洞禅,深受金章宗厚待。他“于孔老庄周百家之学,无不会通,恒业华严”(《五灯严统》卷十四):“儒释兼备,宗说精通,辩才无碍”(耶律楚材序《从容录》)。万松行秀的言教作为,处处以儒家礼仪为标准,爱人以德、尊帝以礼、待师以孝。万松行秀经常劝导弟子耶律楚材,以佛法治心、治国,他自称曹洞禅门“显决”好比《大学》篇章,这表明他的禅学打通了儒释。

    李纯甫,号屏山,少年即恃才自傲,以诸葛孔明、王景略自期,谓功名可俯拾。章宗时考取进士,因其抱负为当政者所抑,遂于中年弃官而皈依禅学。他时常说,我祖老子,怎敢不学老庄?我生前是一僧人,怎敢不学佛陀?每当酒酣之际,纵论天下大事,或谈儒释殊同,虽围攻而不屈。他撰《鸣道集说》,“援儒入释,推释附儒”,倡导三教合并,以助其师说。他还认为,儒释融合,自唐代李翱始,至宋代王安石父子、苏东坡兄弟而渐趋成熟;理学家们对释老也是“实而文不与,阳挤而阴助”。

    “孔门禅”的实质是儒释融合,万松行秀经禅门而渗透孔门,以佛法以拟儒学;李纯甫则经孔门而入禅门,以儒学证佛法,总的精神不变。

    《重修面壁庵记》首段自叙学儒书经历,经史子集无所不读,学至于佛,则无可学者,乃知佛即圣人,圣人非佛;西方有中国之书,中国无西方之书也。

    第二段指出学士、大夫们畏佛典之高深,顶之而不观,目之而不解,却一味攻击佛法为“怪咏”,为“邪淫”;另一方面,佛教各派又各执所见,使佛教大意扫地。只有禅宗的教外别传,似雅乐,如甲第,历代师承剧谈高论。

    第三段列举历代高僧、高士们应用禅法精华的专著。如五台山清凉寺澄观所作《华严经疏》等。

    第四段指出,上述诸家的阐释才使“圣人之道”不堕于寂灭,不死于虚无,不缚于无形,即使是狂夫愚妇也可以“立悟”,这些文章不过是“游戏三昧”。

    这篇文章中,李纯甫将孔门和禅学联系在一起,并且把禅当作解决问题的关键。此文一出就遭到多方攻击,当时南方理学在朱熹、杨时等人的倡导下已蔚成大观,因而对于李抬高佛学、压低儒学表示反对。

(作者:郑旅 责任编辑:刘懿鑫)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
相关旅游资讯
景区推荐
推荐景区
最新热门资讯
旅游攻略
美图欣赏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50178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