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人文故事 > >开封民间古建筑上的文字
开封民间古建筑上的文字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4/1/13 9:03:12 来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点击次数:

    这几年我一直在做一件事,就是在开封的街巷胡同里行走。目的很单一,寻访这座古城的古建筑。用开封著名摄影家田野先生的话说,古建筑的那种从容与优雅,是现在火柴盒式的建筑所不能比拟的。 

    开封是个很有特点的城市,生活节奏、发展理念总是比别人慢半拍,就像当年小虎队里的乖乖虎苏有朋。不过,这样也有个好处,就是给转身的过往留下了机会。开封又是个很注重细节的城市,不管任何朝代,只要从这里经过,其气息必然会钻进开封的七角八巷七十二胡同。所以,行走在开封的这些街巷胡同你会不时地发现,看似残败的表象后面其实隐藏着很多原汁原味的“真金白银”。民间古建筑上的文字就是其中之一。

    恭俭世家 沧桑寄宅 

    最早发现开封民间古建筑上的文字是2010年的夏天。有一次,我和跬步、长剑胜雪、怀梦草等一帮博友从张钫故居出来去看位于其西侧不远的王家大院,当我们走到王家大院门楼准备推门而入时,我们惊呆了,只见两扇斑驳的门面上镌刻着“恭俭世家,沧桑寄宅”八个大字。颜楷。字形博大,苍劲有力,和宽厚的门板、高大且雕了印花的门当相匹配,用力推一推门板,有一种沉重的饱满感。顺着门板往上看,门框上又入木三分地镌刻着“出昭入明”四个字。如果把这些字联系在一起,正是一副对子。左联:恭俭世家;右联:沧桑寄宅。横批:出昭入明。我曾试着猜想这副对联的含义,其含义还未品出,就已先触碰到了王家主人对后世家人殷殷的期望和心跳。有些字有些意,此时此刻,只能意会不可言传。 

    当然,这只是王家门楼上的字。进了门往里走,在第二进院主房的廊檐下东、西两侧的墙壁上,我们又发现了另外一组字:东侧墙壁上是隶书镌刻的“戬”,西侧墙壁上则是“罄宜”。当然,西侧的字已被现主人圈在屋内,我们是透过玻璃窗看到的。初识其字的时候,我并不解其意,甚至是“罄宜”还是“馨宜”都拿捏不准。后来北大毕业的长剑胜雪兄告诉我说,“戬”与“罄宜”均出自《诗经》。再后来我查证了一下,原来,“戬”、“罄宜”这看似简单的四字背后还隐藏着更大更深的内容。

    戬 罄宜 

    “戬 罄宜”最早出现在《诗经·小雅·天保》中:“天保定尔,俾尔戬,罄无不宜,受天百禄。降尔遐福,维日不足。” 从古代文献资料中再寻些佐证,又发现‘戬’是有福禄、尽善两种解释。毛诗的开创者毛亨曾言:“戬,福。,禄。”清代的哲学家焦循也曾说:“俾尔戬,直谓予尔福禄。”我国古典文学大家金启华先生将毛亨与焦循两人的话翻译为:“老天爷保佑你,使你有福禄。” 

    我忽然想起小时候的一件事。上世纪70年代我哥结婚时,我姨给我哥送来一领圈领席,就是围在三面墙上的一张席子,红白秫秸编就。展开,白底席子上却就编有“戬罄宜”四字,很是漂亮。当时我并不认识这些字,问哥哥是什么意思,他只说,你只要知道一个“好”字就可以了。 

    朱熹在《诗集传》中也说:“闻人氏曰:戬,与剪同,尽也。,善也。”作善解,是有文化上的渊源和传承的。《礼记·曲礼》中有:自称曰不,不即不善。而在《老子》中有这样的内容:“人之所恶,惟孤寡不,而王公以为称。”春秋时,国君诸侯自称不、不不德、不不肖;后来的皇帝,有不少在诏敕当中自称寡德、菲德、不德、菲薄、虚薄、寡薄、寡昧等,都是对自己的谦称。 

    由此可见,不榖是自谦、自警和自励。相应的,“戬”的含义就是对善的不懈追求。颜真卿的《祭侄文稿》中有“惟尔挺生,夙标幼德。宗庙瑚琏,阶庭兰玉。每慰人心,方期戬”,从墨稿中可以看出,原来的“方凭积善,每慰人心”被颜真卿改作“每慰人心,方期戬”。有人认为,之所以把“方凭积善”改为“方期戬”,一是文字上与“赠赞善大夫季明”的“赞善”相回避,二是内涵上用“戬”蕴含的“尽善”,更提升了“积善”的境界。 

    “罄宜”二字其实就是尽宜的意思。著名思想家顾炎武认为:“罄无不宜,宜室家,宜兄弟,宜子孙,宜民人也。”古籍中,和“罄宜”有关的记载也不少。《汉书·张陈王周传》中写道:“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时,下遂万物之宜,外填抚四夷诸侯,内亲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职也。”唐初儒家学者、语言文字学家颜师古曾曰:“遂,申也。” 

    有位研究“戬 罄宜”的学者说,“理、顺、遂”都与“尽宜”的意义相同,指不要违逆人性、物性及社会规律和自然规律。不论是个人、家族还是其他社会组织,都要做到尽宜于人、尽宜于事、尽宜于万物,才能事业有成,家族和谐,人生幸福。所以,“戬罄宜”四个字可以理解成与人为善,顺应自然。 

    鸾翔凤翥 

    2011年的元旦,我们一帮博友又聚在一起“扫街”, 那天,天特别冷,当我们一行人来到省府后街一家几乎只剩下顶盖的二道门楼跟前时,我们又有了新的发现:在这家门楼门楣的上方,有四个欧楷书写的挺拔俊秀的“受天之祜”,我是读书甚少的人,对于“祜”的读音我仍然拿捏不准,后来,还是长剑胜雪兄解惑释疑。回来后,我又专门查了这四个字。“受天之祜”仍出自《诗经》:“昭兹来许,绳其祖武,于万斯年,受天之祜。”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蒙受老天的保佑。 

    按理说,门楼一般都是供人出入和代表别号用的。门头上写个斋号、府第号不足为奇。而像我们开封这样能镌刻既富有诗意又有深刻内涵的古代建筑并不多见,由此可见,我们开封的文字文化早已深入人心、深入民间。 

    受天之祜 

    复兴街20号朱明礼故居,是我们近期才探访到的。在其廊檐下的东侧墙壁上,一个砖雕的扁框里有两个字:“凤翥”,字为赵体行楷,极其精美,我们发现时惊喜不已。一般建筑上是极少有文字的,除非主人对文字有特殊的情感。待我们在房主的引领下进屋查看究竟时,又在西侧廊檐下,和“凤翥”对应的位置,发现了“鸾翔”二字。 

    根据古书记载,鸾、凤都是传说中的神鸟。翔:盘旋而飞;翥:高飞。鸾鸟盘旋,凤凰高飞。其意很明了,就是婚姻美满,家庭幸福,前途光明。我查了一下出处,“鸾翔凤翥”最早出自西晋陆机《浮云赋》:“鸾翔凤翥,鸿惊鹤飞,鲸鲵溯波,鲛鳄冲道。”是形容书法飞动舒展的。不过,唐代韩愈《石鼓歌》中的“鸾翔凤翥众仙下,珊瑚碧树交枝柯。金绳铁索锁纽壮,古鼎跃水龙腾梭”, 则把“鸾翔凤翥”意义扩充扩大又扩展了许多。到了明代,李东阳在《祭孔氏女文》写到:“我女之嫁,鸾翔凤翥。我女之行,山遥水长。”这一次,又把“凤翥鸾翔”贴到了女子婚姻美满幸福上。不管何种寓意,“鸾翔凤翥”从字形到意义都透着暖融融的吉庆色彩和心羽鳞片的闪光。 

    清华大学教授楼庆西在《中国古代建筑装饰五书》的前言中说到,中国建筑除个别如纪念碑之外,都具有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功能,它在为人们提供生活、工作、娱乐等不同的活动场所这些物质功能外,它还有一定的精神功能。比如建筑的实体形态、装饰、装潢等,尤其是能表达建筑主人精神意趣的绘画和文字。而我认为最直抒胸臆的就是文字,但最难表达的也是这文字。所以能在建筑上落下的必是意趣丰满、内涵深厚、远景明丽的文字。 

    前几天,我在柴火市街再一次见到“戬”字,它是以砖雕的形式镌刻在古建筑上的,虽然已驳落得字迹模糊,但我还是能认得出。因为我知道“戬”就是“福”,而“福”又在所有开封人的心底。

(作者:李效战 责任编辑:刘懿鑫)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
相关旅游资讯
景区推荐
推荐景区
最新热门资讯
旅游攻略
美图欣赏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50178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