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沆,字太初,北宋年州(治所在河北广年)肥乡人。李沆小的时候十分好学,年纪轻轻就显得过人之处。这令他的父亲非常高兴,曾对人说:“我的这个儿子以后必定会做到宰相官职的”。父亲的眼光没错,李沆没有辜负他的期望。
太平兴国五年(972年),李沆考中进士,踏入官宦之路。淳化二年(991年),李沆升任掌铨叛吏部主观。一次,宫中宴会时李沆曾经待坐在太宗皇帝身边,散席后宋太宗目送他回家,说:“李沆气度凝重,可真是个贵人啊”。于是决定重用他。淳化三年(992年),便拜他为给事中、参知政事,也就是宰相之位。尽管在太宗立太子之事上,李沆被贬,但是在真宗即位后,他又迁任户部待郎、参加政事。李沆究竟有什么才干,能够获得太宗、真宗两位皇帝的信任?
1004年,契丹军队侵犯宋朝的北方边境,兵临开封附近的澶州城,宋真宗在宰相寇准的恳求下御驾亲征,临行前决定由李沆来留守京都。李沆将城内治理得安然有序,受到众人好评,都说他可比贤良有才干的汉初丞相萧何。宋真宗与辽兵议和还师开封时,李沆率军对到京城外迎接,下令设座置酒,为皇帝和宋朝军队接风洗尘,对他们的功绩加以慰劳。真宗对李沆的所为十分满意,于是给李沆再加官职一级,让他兼门下待郎和尚右仆射。
有一次,宋真宗与李沆闲谈时,问他治理国家应当以什么事为首先的要务,李沆回答说:“以用人为首要之务,用人最为紧要的是不要用浮薄好事的人。这类人夸夸其谈,不干实事。上不能辅佐皇帝,下不能体恤百姓,对搜刮百姓以为然。这类人虽然可恶,可是他们很容易迷惑陛下,所以您千万要注意识别。如果用人上皇帝能够做好,那国家就会政事昌明,安然有序了”。皇帝问他当今朝中哪些人是浮薄好事的人,李沆没有回避,直言道:“梅询、曾致尧等人就是这种人”。李沆对这些人从不手软。曾致尧曾为副官协助温仲舒去巡抚陕西,到任没过多久就向朝廷温仲舒不足以共事。因为温仲舒一向刚直容易得罪人,所以当时的轻薄之人对他非常痛恨,可是宰相李沆却认为温仲舒是个踏实干事的人,于是就罢免了曾致尧,改用其他人来辅助温仲舒办事。
真宗曾经与他谈到唐朝群臣牛李两党的事情。他们树立党羽,在政坛上互相争斗长达四十多年,皇帝也难以控制,最终导致王室衰弱。真宗认为这是由于奸邪难以辨别造成的。李沆同意真宗的见解,说:“奸佞的话语听起来十分忠诚可信,好像是处处在为皇帝着想,其实是心怀异端,是为自己私利打主意。像唐朝的卢杞总是蒙蔽唐德宗,后人能够看到他是个小人,而在唐德宗当朝时却是个大忠臣。还有唐德宗朝的李勉勤勤恳恳为皇上办事,反而却被当做奸臣,被唐德宗一再贬官,历史上好像忠奸臣子就是这样的”。宋真宗说:“李沆分析得十分在理,不过朕相信奸邪的表现虽然难以辨别,但时间长了自然会败露出来”。
一天晚上,皇帝派使者拿着亲手诏书前来告诉李沆,说要立刘氏为贵妃,李沆却让使者用烛火烧了诏书,附上奏书说:“臣李沆认为这个不行”。皇上立贵妃的这个提议也就此罢了。又一次当时的驸马都尉官石保吉请求做使一级的相官,皇帝又与李沆商议,李沆说:“每次赏典官员的举动,朝廷都应当要有所缘由,石保吉并没有攻战的勋劳,仅仅是个皇帝国戚,如果就这样能够拜位台相,恐怕会引起朝臣非议”。过了几天,皇帝又再三地问李沆该怎么办,李沆还是坚持已见,一点都不松口,后来这件事就没有再议,终于不了了之了。当时朝臣们十分喜欢用密奏,真宗皇帝问李沆:“其他人都有密奏,而惟独爱卿你没有,这其中有什么原因吗”?李沆回答说:“臣身为宰相,公事就在公堂直上奏,密奏正是臣常常厌恶的,怎么能够去效仿他们呢”?真宗听了十分高兴,于是更加器重李沆了。
李沆很能察人,奸佞的人从不重用。后来官至参知政事的丁谓原来出自寇准门下,是寇准的学生,这个人有才干,但是喜欢谄媚上级,是个小人。当年丁谓还是小官的时候,他侍奉寇准十分谨慎。有一次在中书省会餐,寇准的胡须被汤弄脏了,丁谓赶紧站起身为他慢慢地揩干净。寇准被他迷惑住了,多次向李沆推荐丁谓,可是李沆却并不重他。寇准问他,李沆回答说:“看他这样的为人,能够让他位居人上吗”?寇准说:“像丁谓这样的人,相公又怎么可以永远压制呢”?李沆笑道:“你以后后悔时,一定会想起我的话”。丁谓后来得势,果然与其他笑人相互勾结,将寇准排挤出阁,还向皇帝屡次进谗言,将寇准一贬再贬,最后死于谪地,可是这时寇准后悔都来不及了。
李沆为人正直,敢于仗义执言,使奸佞无法存身,他不虚媚献谄皇帝,而是实实在在地辅助皇帝,是皇帝的好帮手,所以真宗重用他。景德元捻七月,李沆去世,宋真宗非常悲痛,决定厚葬,赐白金五千两,加封太尉、中书令。李沆的三弟、儿子,外甥都被赏赐同进士出身。这可以说是对李沆忠贞一生的回报。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50178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