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全区人在临淇镇南大池旁召开万人会,庆祝和表彰孙占元英雄的事迹,同时把三共水正式改为占元村。
在那热烈喜庆的日子里,人人怀念英雄孙占元,也重翻着占元村干早缺水贫穷的历史。临淇大南山是一架干山,山高无水源,自从有人落脚到这山上,饮用水就全靠雨水和雪永。有力量的人家打一眼旱井,没条件的连旱井也打不起,靠的是山间石坑里聚积的雨水和雪水。这些水是短暂的,于是常常出现借水、偷水的事,也不断因为一桶水一瓢水闹纠纷。老天若是几个月不落雨,全村所有坑水窖水就全用完了,全村人就得远到几公里几十公里外去取水。因为干旱缺水外出逃荒要饭,苦死他乡,伤人损命啥事都出现过。而今英雄孙占元为保卫这块土地捐躯远去了,但是三共水依然如故没水吃,人们心里很难受,也在英雄的鼓舞中觉醒。于是找懂水文的人到村里来找水。50年代依靠农业合作集体的力量,在村里用人工一连打了4眼井,可都是打到16米深时因瘴气乌烟人喘不过气来,一个一个停止了。现已80岁的孙立成,带头打井日夜打了7个月,最后含着眼泪倒在了坑上。
接着修泥马沟小水库。泥马沟在两山间,这里流传着泥马渡康王的事,言告马再累再渴也别饮水,但行者见马累得全身浸汗时,善心给水饮,结果马饮水后瘫在山间成了一堆泥。泥马沟水库蓄水后,解决了高窑自然村30户人吃水。接着修老石峡小水库、清羊沟小水库,这些水库在当时都起了作用,可是后来一年比一年早。水库一年比一年蓄的水少了。接着又打早井、早池,搞屋顶接水。可以说,所有能解决水的办法占元村都用了,占元村仍然严重地缺水,尤其是干早年头间题很严重。已经进人80,年代时,还常常闹水荒。在县委县政府的召唤下,棉纺厂、化工厂火陶瓷厂还用3部汽车给占元村送水40天,一担水价值是8毛钱。水,万生之源,占元村人经过一次次找水失败后,心情很沉痛很失望,认定了占元人命中没有水,没水什么事业也发展不起来,脱不了贫致不了富,直不起腰抬不起头。建国后,占元人依然在那靠天吃饭、没水外逃、填饱肚皮即安的贫穷中徘徊了很长一段时间。
改革开放后,占元人在穷困闭塞中起步,虽慢了半拍,但也看到了致富的曙光,扛着行李掂着瓦刀走出大山去山外挣钱去了。他们原本想的只是挣点买油买盐钱,手中有点零钱就满足了,可是,走出大山后他们看到了大世界,眼宽了心大了。他们走太原又西安,进北
京、天津,几年后手头宽余了,银行存款了,现代化的城镇习俗印人脑海了,这一切,怎能不有意无意地传到山乡来?特别是那举手可得的自来水和占元人的饮水难形成多夭的反差?1992年麦收时,几个从东北回来的建筑工人,走进了占元村党支书孙软锁的家,十分激动地说:“我们在沈阳做工时,在列一士陵园看到了咱孙占元烈士的塑像和墓碑,跟黄继光烈士在一块儿。每天去瞻仰的人很多,二还有许多外国人。”接着又心情十分沉重地说:“在外地只要一说我们是占元村的人,别人对我们很高看,羡慕我们这块地方出了位国际英雄战士。可是40年过去了,我们村还这么穷,连吃的水都困难,我们对不起英雄,我们站在人前抬不起头。我们得想法儿,得改变。”他们的一双双眼睛望住了孙软锁,软锁是个十分本分的山里人,干干瘦瘦的,他轻轻地点着头说:“是这样,我们首先得解决水,英雄的家乡没水吃,咋样向世人交待。我想了,我要是给村里人解决不了水,我也就自动下台没脸再当支书了。”几个人听软锁倾诉着心声,看见他人正壮年已经有了白发,知道他为村里的事没少操心。原来他正和村里的干部群众四下请人看水找水源。因为村里壮年人90%以上常年到外地做工,家里的事全靠妇女和老年人。乘着一部分人回来收麦的机会,全村男女老少都集中议论起解决吃水的事来了。正好这一年占元村解决人、畜用水以工代赈也被立了项,占元人解决水的决心就更大了。接着,请物探队专家来看水,请矿山专家来看水,找华北物探队来测量,经过多次勘测论证,最后在村边定下井位,决定在高山顶上打深井。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50178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