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洛阳白马寺称作老家的禹州白马寺,为何离奇消失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8/12/30 9:53:03 来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点击次数:
通过百度搜索“白马寺”三个字就会发现:除了最负盛名的洛阳白马寺,全国范围内竟然还有20多个大大小小的寺院叫“白马寺”。其实,在禹州市无梁镇政府东北方向约2公里的白马寺村也曾有过一座“白马寺”,虽然迄今为止能够查询到的关于它的资料信息少之又少,可是千百年来当地人口口相传,再加上一些既有事实,足以证明历史上这座寺院确确实实存在并辉煌过,还和洛阳白马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一块残碑
彰显“白马寺”悠久辉煌的历史
寺产方圆面积约10平方公里
在白马寺村口,立着一块儿仿制的石碑,碑文为北宋祥符二年(公元1009年)阳翟县官衙发布的榜文内容,大意是当时白马寺山林、耕地等寺产庞大,而且向官府交税,因有人私自盗伐其林木,侵占其耕地,主持崇政向阳翟县府递上状纸,请求保护寺产不受侵犯。于是官府下发公文,进一步明确东至“破布垛”、西至寺院西“分水岭”、南至“黄堆”东西涧、北至“僧弘岭”为白马寺院祖业地产边界,不容外界侵占。
公文中显示的这些山名、地名,除“黄堆”被后人改称“黄山(山下村子叫黄山村,东西各有一条沟)”外,其它均沿袭至今,范围涉及现在的曹楼、黄山、三王、白马寺、郭庄、无梁等多个村庄,方圆面积约10平方公里。
上世纪50年代,禹县文化馆时任馆长曹子元在白马寺村驻队,无意中发现村里老寨墙西北角有块儿带字石碑,出于职业敏感,曹馆长擦去碑上的土垢细看,发现了石碑的文物价值,于是请当时的大队干部帮忙,另用石头将此碑替换下来,自己掏钱请人套驴车运回县城。后来这块残碑又几易其址,现保存于禹州市博物馆。
2015年,热心挖掘村史文化的退休教师高乐和张宏恩、张保德、高俊业等人辗转找到禹州市相关部门,制作了该碑文的拓片,随后又对石碑进行了仿制。
据高乐、张宏恩介绍,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当地人“农业学大寨”深翻土地,在距白马寺村东南约1.5公里的曹楼村北地挖出巨大的过门石及砖瓦等,据说此地是白马寺的头道山门;另外还在白马寺村南0.5公里远的黄山行政村曹寨自然村挖出了几百斤重的石雕门墩等,这里是白马寺的第二道门,即寺院的“接引殿”。在头道山门、接引殿以及寺院遗址附近,人们还发现了几处大小不同的旧窑址,说明当时是就地取材烧砖制瓦建起的寺院。
根据碑文记载的内容和人们在周边发现的砖、石等物件,足可说明,至少在1000多年前的宋祥符年间,白马寺已经具有相当规模并拥有庞大地产,而在此之前如果没有数百年乃至近千年的香火承袭延续,是难以达到此种盛况的。
几条破洞
诉说“白马寺”神秘悲惨的遭遇
僧徒众多的寺院为何突然消失?
白马寺遗址位于白马寺村西北“螺旋顶”山脚下一块平坦开阔的地面上,这里三山环抱,螺旋顶山势奇特,整体呈螺旋上升形状,就像一顶撑开的黄罗伞盖;青龙(僧弘岭自西向东跌宕绵延)相依,白虎相伴(破布垛背靠太虎石),前面是“饮马河”,在远处看就像一个“罗圈”太师椅,所谓“藏风聚气、得水为上”,这里不但是风水宝地,更是个绝佳的普度众生、修行利人道场。
[1][2]
(作者: 责任编辑:康玉方)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