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拯的重农情怀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8/5/7 9:02:58 来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点击次数:
清河行动解决防汛难题
嘉祐元年(公元1056年)十二月,包拯权知开封府,迁升右司郎中,干起了首都开封的父母官,理所当然地兼任起河长职责。
说起开封知府,这可不是一个好当的差使,城里皇亲国戚、豪强贵族多,有些人倚仗权势,横行不法、为非作歹,但他们来头大、有靠山,根本不把知府放在眼里。以往有些开封知府不敢得罪这些人,任凭他们鱼肉百姓。包拯却不管那一套,他不畏权势,执法如山。
开封有条河叫蔡河,这条河可以航运、灌溉、泄洪,给百姓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很好的效益,因此又叫惠民河。这条河本来畅通无阻、交通便利,可到包拯上任前,情况已经大变了,接二连三闹水灾。这一年,由于雨水多于往年,惠民河又发了大水,由于河道阻塞,河水排不出去,河两岸的农田经常被淹,老百姓怨声载道。面对百姓的呼声,包拯没有等和靠,而是主动出击,实地考察惠民河。
经调查了解,根源出在一些权贵豪强身上。他们不管百姓死活,任意侵占河道,建设自己的园林亭榭,供家人游乐享受;还私下开凿小河,把河水引到自己的花园中去,使得本来就只八丈宽的河面挤得只剩四丈宽了,甚至有的地方还不到一丈宽。特别是宋仁宗张贵妃的叔父张尧佐,他的府宅正好建在惠民河进入汴水的岔口上,而他圈占的青莲池又使得惠民河最窄处仅剩七尺宽了。惠民河的水一流到这里就被堵,河水只有倒灌进城。结果把一条好端端的惠民河折腾得一塌糊涂,成了地地道道的 “害民河”了。
包拯在摸清惠民河的障碍情况后,为了百姓利益和防汛安全,立即开展了清河行动。包拯下决心拆除挤占河道的一切建筑物,彻底疏浚河道。他下了一道命令,限定日期,不论挤占河道的建筑物是谁的,通通一律拆除。可是,那些权贵豪强根本不理睬包拯的命令。他们仗着有靠山,哪里把小小的知府放在眼中,并且还联合起来,与包拯作对。到了限期,还是没有一家人动手拆除,包拯很生气,下令衙役们带头,并动员百姓一起行动,强行拆除。
看到包拯来真的了,那些权贵们不干了,纷纷拥向开封府衙门,咆哮公堂,大骂包拯。他们都拿着地契,说他们占的是自己的土地,拆除河上建筑是侵犯他们的合法权益;并扬言,敢拆他们的房产,就拉着包拯到金銮殿,找皇帝评理。岂不知,包拯早有准备,在下令拆迁前就搜集了河道的原始资料,对河道进行了勘测,有了第一手资料,包拯才胸有成竹,毫不胆怯且不露声色。他很沉着地说:“你们真有地契的,可以交上来,是你们土地上的建筑,当然可以不拆。”豪强权贵们为了保住自己的建筑,纷纷把地契交上了。包拯把这些地契与原始资料一一核对,发现这些地契,有的是假造的,有的是私自篡改过的,心中更有数了。包拯果断地对他们说:“你们的地契都是假的,你们挤占河道的建筑必须全部拆掉。”
这些人再次喧闹起来,乘机起哄的也不少,一时公堂上乱糟糟的。包拯毫不惧怕,把惊堂木一拍,厉声喝道:“你们不仅侵占了河道,还胆敢假造和篡改地契来欺骗朝廷,该当何罪!你们交来的地契就是罪证。”豪强权贵们傻眼了,没想到事情败露,把柄还落到了包拯手里。他们知道包拯惩治贪官污吏的厉害,顿时都瘫软下来,不仅嚣张的气焰没有了,反过来还得乞求包拯饶恕。
为了彻底解决问题,包拯当机立断,把他们假造和篡改地契侵占公地的罪行上报给宋仁宗,请求宋仁宗严加惩处。宋仁宗在确凿的证据面前,也只得支持包拯的决定。这样一来,那些侵占河道的权贵们,只好乖乖地拆除了河上的建筑。
包拯首战告捷,回过头来收拾最难缠的张尧佐。张尧佐仗着自己是皇亲国戚,根本没把此令当回事,拒不执行。包拯丝毫也不退让,他硬碰硬,亲自带领吏役首先把张尧佐拦在惠民河上的青莲池强行铲除了,河水马上咆哮着注入汴水。紧接着把其他河障都一一拆除,大家一看国丈的青莲池都没保住,其他权贵哪个还敢再吱声。清河行动顺利开展。
到了第二天,开封城内的水果然退去了,老百姓欢呼雀跃。宋仁宗接着下了一道圣旨:住在惠民河边的人,不许圈池养鱼、建亭榭楼台阻碍河道,违者重重治罪!从此以后,惠民河畅通了,开封城再没被洪水淹过,城郊老百姓的农田也保住了。
[1][2]
(作者:刘永加 责任编辑:康玉方)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