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城故事:为啥说“化行街的狮子——木(没)脸”?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8/5/2 11:15:29 来源:河南旅游资讯网 点击次数:
如果某个人行为不检点,或不知羞耻,或不要脸面,或丧失人格,或媚颜奉承,人们常会随口调侃一句:“化行街的狮子——木(没)脸。”这是广泛流传于襄城一带的歇后语。关于它的来历,你知道多少呢?
化行街,隶属于河南省许昌市襄城县双庙乡,座落在颍河南岸,是个历史悠久、文化积淀丰厚的古老村落。据史料记载,大圣人孔子周游列国时曾在此驻留,讲学传道、教化百姓。
解放前,这里是古道要冲,从禹州到临颍的官商大道穿街而过,往北又连着颍河古渡口,这样就造就了化行街独特的地理优势,也使得这里日渐兴隆繁华起来。街上店铺林立、商贾云集、车水马龙,每逢早集和绳会更是热闹非凡。
事情就出在这集会上。有一家卖包子油馍糊辣汤的铺子,生意很是红火,可老板总觉得不对劲儿:这些时顾客越来越多,为什么赢利不见增长?他百思不得其解。
在以后的日子里,他不动声色,暗中留意观察,果然有了发现。有个农夫装扮的年轻人总是趁着吃客众多、摊主忙不过来的时候偷吃偷拿。
一天集绳,这个年轻人又来了。他装模做样地坐在长凳上,吃饱渴足后,趁着混乱,顺手抓起几个包子就想溜。
摊主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他忍无可忍,上前一把捉住,当场揭穿了他的鬼把戏,并扬言要扭送官府。围观的人也义愤填膺,挥着拳头要凑他。
无奈,年经人只好跪地求饶,说出了自己的真实身份。原来,他不是凡人,而是附近庙里的把门石狮,因羡慕锦衣玉食、游手好闲的世俗生活,动了邪念,化做农夫,铤而走险,做了这些龌龊之事。
石狮的行为,触犯了庙里的清规戒律,败坏了庙院的名声,庙里主持一气之下,命人把它的石身搬离了庙宇,扔到了村东头的大坑里。
本来这事过去了,人们也就慢慢淡忘了,可谁知,那只石狮恶习难改。一天深夜,它又悄悄地摸进村头一家菜园里,不管三七二十一,萝卜白莱齐收拾。
看园的老汉听到异动,掂着锄头从草庵里出来,循着声音观望。朦胧中,看到一个人正蹶着屁股拔萝卜呢。
老汉大喝一声,追将过去。那人猛一趔趄,正想逃跑,老汉哪肯放过,拦住去路,挥起锄头砸了下去。那人“哎呀”一声,落荒而逃。
第二天,这件事在村子里传开了。几位妇女到水坑边洗衣,惊奇地发现,那只石狮子的脸没了,上面的印儿还新鲜着呢!
人们一下子明白过来,于是就有了这句俗语:“化行街的狮子——木(没)脸。”
还有一种说法,说这只石狮晦气重,是灾星下凡。它的脸朝向哪个方问,哪个方向的住户就有灾难,不是暴死,就是生病,且久治不愈。人们为了根除祸患,便把它的脸砍掉了。
两种说法,孰真孰假,暂且不论,但足以反映出那时人们崇尚良善、憎恨邪恶的质朴情感,而这不正是当今社会急需弥补的吗?
真个是:
天要蓝,水要碧,
树活全靠一张皮。
正直和善守底线,
莫耍聪明把人欺。
(作者: 责任编辑:康玉方)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