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州的他,为啥河南人说他“忠”陕西人说他“奸”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8/5/2 11:12:51 来源:河南旅游资讯网 点击次数:
看过古装戏的人都知道,在舞台上“红脸儿”是忠臣的象征,“白脸儿”则是奸臣的代表。而明朝钧州(今禹州)人、五朝元老马文升却是一个红、白脸都兼而有之的“两面人”:据说,河南人唱戏,他在剧中是十足的“红脸儿”忠臣;而陕西人唱戏,他又成了遭人唾骂的“白脸儿”奸臣。这是为啥?
在笔者家乡禹州市无梁镇,上岁数的人都说,这与马文升在当地建造“无梁庙”有关。
无梁庙原有一组建筑,里面供奉有山神、土地、雨师、龙王等神仙,与其它庙宇的不同之处在于,殿内建筑包括穹顶在内全部用砖石券砌而成,不见一根梁、檩、椽板,十分奇特,故取名“无梁庙”,“无梁”的地名即由此而来。
那么,马文升为何要建造这座无梁庙呢?
明代末年,宦官当权,五朝元老马文升一直都在与宦官们斗智斗勇。1506年武宗正德皇帝即位后,宦官刘瑾受宠当权。
当年朝廷科考,马文升任主考官,他依才选仕,中举者十有五六都是河南甚至钧州人,而刘瑾私下举荐的几个陕西老乡却一个未能入选。
刘瑾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对马文升又怕又恨,认为马文升徇私舞弊、培植势力与己抗衡,便无中生有对马文升加以陷害。
马文升行事端正,不卑不亢:“河南地大物博,兴学重教;微臣家乡更是尊崇孔孟之道,妇孺老幼皆以读书为荣。微臣选人唯贤并无不妥。”皇上也不好再予深究。
一计不成又生一计。一天,刘瑾又对皇上说:“钧州人才济济,实乃国之大幸;地方物产丰富,当以献宝朝廷为荣。”
于是正德皇上宣马文升上朝:“马爱卿,听说钧州物华天宝,给朕晋献一批特色贡品如何?”
马文升料定这是刘瑾的馊主意,躲是躲不过去了,只是此时钧州正值荒年,地方官员安排不当,百姓必定遭殃,他决定自己亲手操办,遂答道:“待微臣回钧州精挑细选一批特产,来京献于圣上。”
马文升马不停蹄回到家乡,准备了钧州特产中药两味和燕麦(麦地里一种野草结的种子)、干萝卜叶一包;又拿自己的俸银安排可靠之人在进入钧州必经之路上建了一座无梁庙宇;随后向地方官员、百姓等细细交代一番,这才带着贡品回京。
翌日上朝,马文升先献上几颗中药天南星,说是钧州奇宝,能治风湿腿痛。刘瑾正好患有此病,不由分说拿起一块就咬,顿觉嘴麻舌硬,说不出话来。
皇上忙问何故,马文升说:“此药不能生吃,须先用清水浸泡七七四十九天才能服用。”接着他又呈上全蝎一盒,说是地方神药,能医中风不语。
刘瑾心中有气,抬手就打,结果被蝎子蛰住,痛得又蹦又叫。马文升说:“这药须先灭活,晒干,才能入口。”接着他又献上燕麦、干萝卜叶一包,说:“这是钧州百姓日常吃的东西。”
正德皇上说:“钧州多出毒虫怪物,百姓生活艰难却又学风浓厚,实在难得。朕要亲临钧州查看。”
马文升命人飞马奔赴家乡报信,他自己则陪着皇上一路来到钧州。
一入钧州境地,但见田间劳作的壮年、路边闲聊的老者,怀抱孩子的妇女老妪等无不手拿书本念念有词、满口之乎者也,正德皇上感慨道:“如此看来,钧州多有俊才也不足为奇了!”
随后,马文升领着正德皇上走进无梁庙歇息。皇上看了庙里供奉的神仙,奇怪地问:“一座庙宇为何要敬奉这许多神仙?”
马文升答道:“钧州三年蝗虫旱灾,颗粒无收。百姓敬土地山神,期望驱蝗护苗;敬雨师龙王,祈求兴雨减灾。”
皇上听了点点头:“减灾,减灾!”
马文升又说:“圣上龙目细览,看此处大殿有何特异之处?”
正德皇上细细打量一番,指着殿内拱形穹顶说:“马爱卿,此处无梁。”
马文升“扑通”一声跪倒在地:“圣上英明,减钧州的灾,免钧州的粮,微臣替万民谢主龙恩!”
正德皇上自觉金口玉言,说出的话不能收回,就免了钧州三年皇粮。当然,朝廷不会白白吃亏,钧州免掉的皇粮最终被转嫁到了陕西百姓头上。这样一来,陕西的老百姓都对马文升恨得咬牙切齿,自然就把他当成“白脸奸臣”看待了。
马文升建的无梁庙经历代官民多次修缮,除了保持无梁无檩的风貌,建筑规模则越来越小,最后至多作为象征意义而存在了。
上世纪八十年代我读中学时经常到学校隔壁的公社大院去玩,无梁庙就立在院子正中靠前位置,印象中大概有两间房子大小,当时被公安派出所和“综治办”作为临时看管犯罪嫌疑人的地方。由于无梁庙不见木头,窗户狭小又被堵死,在人们眼里就成了名副其实的“小黑屋”。
后来政府大院改造,原本有些残破的无梁庙接近大门且位于正中位置,碍事又碍观瞻,经请示有关部门批准后予以拆除,只留下一长一短两截与此有关的石碑。
现在,这个大院又改作了镇卫生院,唯一能显示无梁庙曾经存在的石碑静寂地立于院落一角,石碑上的字迹随着岁月流逝和风雨侵蚀也逐渐变得斑驳模糊起来,已经很少再有人问津了。
(作者: 责任编辑:康玉方)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