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00多年前,红极一时的大诗人,与鄢陵有何渊源?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8/5/2 11:16:30 来源:河南旅游资讯网 点击次数:
1300多年前,有一位彪炳史册的大诗人,不忍与鄢陵的好友分离,乘着酒兴,挥笔写下了这样一首诗:
我家南渡头,惯习野人舟。
日夕弄清浅,林湍逆上流。
鄢陵据形胜,天地生豪酋。
君意在利往,知音期自投。
诗中着意赞美了鄢陵的景色、景物之美,赞扬了老朋友崇高的品德与才能。
当然,上面这首诗,很多人都比较陌生,但下面这首诗,就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了。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对了,这位大诗人就是红极一时的孟浩然。
孟浩然这首写春日早晨景色的小诗《春晓》,连三岁娃娃都会背诵。春天夜短,睡着后不知不觉中天已亮了,到处是鸟雀的啼鸣声。诗句抓住春晨到处鸟鸣雀躁的音响特征,渲染出一种春意醉人的意境,烘托了春晨中一片盎然的生机。
名动天下的孟浩然,到底与鄢陵有着怎样的渊源呢?
孟浩然(689——740),唐代诗人,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世称“孟襄阳”。前半生主要居家侍亲读书,以诗自适。曾隐居鹿门山。40岁游京师,应进士不第,返襄阳。在长安时,与张九龄、王维交谊甚笃。后漫游吴越,穷极山水,以排遣仕途的失意。
孟浩然生当盛唐,早年有用世之志,但政治上困顿失意,以隐士终身。他是个洁身自好的人,不乐于趋承逢迎。他耿介不随的性格和清白高尚的情操,为同时和后世所倾慕。
李白、王维、王昌龄都是他的好友,杜甫、皮日休等人也与他关系甚好。
李白称赞他“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赞叹说:“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赠孟浩然》)。
王士源在《孟浩然集序》里,说他“骨貌淑清,风神散朗;救患释纷,以立义表;灌蔬艺竹,以全高尚。”
王维曾画他的像于郢州亭子里,题曰“浩然亭”。后人因尊崇他,不愿直呼其名,改作“孟亭”,成为当地的名胜古迹。由此可见,孟浩然在古代诗人中的盛名。
孟浩然诗歌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多写山水田园和隐居的逸兴以及羁旅行役的心情。他和王维并称,诗作不事雕饰,伫兴造思,富有超妙自得之趣,而不流于寒俭枯瘠。
孟浩然善于发掘自然和生活之美,即景会心,写出一时真切的感受,自然浑成,而意境清迥,韵致流溢,开风气之先,对当时和后世都有很大的影响。
古国鄢陵地处中原之中,花草繁盛,景色优美。孟浩然曾多次来这里游历,结交了不少文朋诗友。在鄢陵期间,孟浩然与好友们凭依酒兴,放怀畅饮,花丛中饮酒,酒宴中吟诗,自是逍遥自在,鄢陵在诗人的记忆中留下了美好的印象。
孟浩然有一位至交好友,名叫张祥,是鄢陵人。孟浩然对张祥的文采非常佩服,二人友情非同一般。
一日,张祥要去房陵(隋房陵郡,唐为房州,治房陵县今湖北房县)远行,孟浩然为他送行。二人共同举杯,相互勉励,不忍分离,孟浩然乘兴挥毫而就《送张祥之房陵》诗,就是本文开篇的那首。
诗中的“南渡头”,一说孟浩然园庐临近北涧,在汉江之南;一说在鄢陵,溱洧河之南。“豪酋”指豪俊之首领,这里说的是鄢陵的好朋友张祥。“形胜”是中国文化中特有的概念,泛言之,相当于“风景胜地”之意,严格讲,则为风水术形势宗专用术语,这里专指鄢陵之地跨越龙形岗,人文风景优美。
这首诗被收入鄢陵县现存最早的县志——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成书的《嘉靖鄢陵志》。
颇为戏剧性的是,170多年后,也就是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十月,清圣祖玄烨编修的《全唐诗》成书,在收录孟浩然的这首诗诗时,《全唐诗》编者竟然认为“鄢陵”一词用字太怪僻,把诗中的“鄢陵”改成了“山河”二字。
《全唐诗》编者以为这样一改,对仗又工整,意思又明白,岂不知这样的修改完全偏离了孟浩然当年当时写作此诗的意境,为后人研读此诗布下了迷魂阵。好在他们修改之后,害怕后人产生异议,特意在“山河”二字后加了注释:“一作鄢陵”。
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宛平籍会稽人施诚(字君实,监生)来鄢陵任知县。在任期间,施诚曾主修《鄢陵县志》22卷,为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
施诚曾拜读孟浩然的诗词,受益匪浅,他在一首描写鄢陵景物的诗中写到:
形胜依然旧鄢陵,林端古塔极崚憎。
仲弓祠在星犹聚,孟德台荒鹿自升。
双洎晴流芳草合,曲岗春树暮色凝。
行郊最有低回处,凤鸟飞来未见曾。
其首句“形胜依然旧鄢陵”,不用说是从孟浩然《送张祥之房陵》中的“鄢陵据形胜”一句中引申而来的,至今还为人们吟诵。
(作者: 责任编辑:康玉方)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