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人文故事 > >襄城故事------季札挂剑
襄城故事------季札挂剑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7/10/11 9:49:16 来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点击次数:
    在襄城县北部的鸡鸣岗东段,文化河西岸,有一个古老的村庄名叫灵树。在这个村庄乃至全县,至今仍流传着“季札挂剑”与“树长剑飞”的神奇故事。
    这个故事的主人公叫季札。他是春秋时期吴王寿梦的四公子,孔子的老师,比孔子年长25岁,当时称“南季北孔”,为“南方第一圣人”,曾“三让王位而不受”。吴王余祭四年(公元前544年),吴国渐至强大,季札受命出使北方各大国。在去鲁国的途中,经过徐国(今安徽泗水),会见徐君,徐君看中了季札所佩带的宝剑。季札因使命在身,无法立即满足对方的要求,但心里已默许出使归来将宝剑送给他。季札在从晋国返回吴国、途经襄城时,得知徐君已死于楚国,葬于襄城今灵树村之南,便决定把宝剑送给已过世的徐君。于是,他把宝剑系在徐君墓前的柳树上,拜谒而去。
    这个故事在《史记·吴太伯世家》确有记载。原文为:季札之初使,北过徐君。徐君好季札剑,口弗敢言。季札心知之,为使上国,未献。还至徐,徐君已死,于是乃解其宝剑,系之徐君冢树而去。从者曰:“徐君已死,尚谁予乎?”季子曰:“不然。始吾心已许之,岂以死背吾心哉!”
    相传,季札的一位随从心有不甘,到村北高岗后,悄然勒马回程,奔之徐君墓前,想把宝剑取回归还主人。但手触剑身,柳树却陡然长高,后连跳三次,树也长高三次,终不能取下宝剑。旁边一人建议,立于马上,即可取下。然而,未待随从上马,宝剑却呼啸着向西北飞去。眼 望此状,随从大怒,旋即骑马追赶。至八士岗南一深沟处,只见宝剑从空垂下,深沟也随之闭合。
    从此,“季札挂剑”的村庄称为灵树,村北高岗称为回马岗。八士岗南的付庄村改称“吃剑付”,现名赤涧付。
    在礼崩乐坏的春秋时代,季札的诚信礼让是难能可贵的,因而他成为了儒家标榜的千古楷模。孔子称赞道:“延陵季子,吴之习于礼者也。”徐家后代作歌曰:“延陵季子不忘故,千金之剑赠丘墓。”
    当地百姓非常崇尚季札的守信德行。在灵树村南原建有三贤祠,台阶数十,门庭高阔,正殿三间,东西厢房各二间。正殿,中立徐君,东立季札,西立东汉司隶校尉“天下楷模”李膺等神像。祠之南50米处原有隶书“吴季札挂剑处”及镌有“季札出使、挂剑徐墓”图案的两通石碑,以纪念诸位先贤。
    “季札挂剑”演绎了古信高义,传承了重信守诺。说明季札为人诚信,品德高尚,真正做到了“慎独”,以致于自已“心已许之”,无论任何条件发生变化,都要信守承诺,而坚决不“背吾心”。季札的“吾心已许之,岂以死背吾心”,寥寥数语,已然胜过洒洒千言。而他决然挂剑的诚实守信,又岂是万千空诺所能达到的!
    “季札挂剑”的故事在襄城大地流传了数千年,影响和激励着无数的襄城人。他们传承“诚实守信”的传统美德,并使之发扬光大。在今天,就涌现出了美丽心灵照亮人生的诚实女孩赵洒洒,替子偿还巨额债务的守信农民孙长栓。他们是当今襄城传承“诚实守信”优良传统的典型代表,是当之无愧的“中国好人”。
(作者: 责任编辑:12301-3)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
相关旅游资讯
景区推荐
推荐景区
最新热门资讯
旅游攻略
美图欣赏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50178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