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医华佗葬身处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7/10/11 9:26:56 来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点击次数:
华佗墓现在全国有三座:一座在江苏省徐州市南郊,一座在西岳华山脚下的玉泉院内,这两座均为纪念性的衣冠冢。另一座在许昌城西北12公里苏桥镇石寨村西南的石梁河畔,这里为华佗葬身的真迹。
华佗,三国时代杰出的医学家,被誉为“神医”,与南阳张仲景齐名于世。华佗精通内、外、儿、妇、针灸各科,每治辄愈,手到病除,特别擅长外科,创世界最早手术麻醉药“麻沸散”。(《三国志华佗传》载:“若病结积在内,针药所不能及,当须刳割者,便饮其麻沸散,须臾便如醉死无所知,因破取。病若在肠中,便断肠湔洗,缝腹膏摩,四五目差,不痛,人亦不自癌月之间,即平复矣。”华佗不仅医术高超,而且医德高尚。他治病不论人之贵贱,不计有无报酬。凡是找他就诊者,上至达官显贵,下至小吏、兵士、庶民,无不热忱接待,悉心诊治。他经常身背药囊,游医四方,为千家万户解除病痛之苦。华佗还通晓养生之术,主张经常锻炼,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他尝语其徒吴普曰“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尔。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誉犹户枢不朽是也。”为此,他创造了“五禽戏”健身法:一日虎,二日鹿,三日熊,四国猿,五日鸟。其徒吴普施行之,“年九十余,耳目聪明,齿牙完坚。”
华佗之死,据《三国志华佗传)载:“太祖闻面召佗,佗常在左右。太祖苦头风,每发,心乱目眩,佗针膈,随手而差。由是,曹操欲辟为侍医。但他“远家思归”,乃告别假返里。曹操累书召之而不回,大怒,差人将佗押至许都下狱,后死于狱中。华佗临死之时,拿出一卷书与狱吏曰:“‘此可以活人,吏畏法不受,佗亦不强,索火烧之’。”华佗所烧之书,是积平生医疗经验结晶写就的《青囊经》,致使这一宝贵医术遗产失传。曹操事后也甚为惋惜,其爱子仓舒病笃时,操叹曰:“吾悔杀华佗令此儿强死也。”后人更为华佗的死痛惜,有诗叹曰:“华佗仙术比长桑,神识如窥垣一方。惆怅人亡书亦绝,后人无复见青囊。”
华佗墓原占地360平方米,墓高3.4米,周长50米。墓前有砖砌碑楼,高5米,顶部为脊坡式瓦房,饰有鸱吻、奔马等;中嵌石碑一通,高2米,镌刻“汉神医华公墓”六个楷书大字。下部刻有《华公冢碑记》,记清乾隆十七年许州名医敬仰医学大师,捐资树立此碑。
解放后,党和政府对华佗墓严加保护,1980年被公布为“许昌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许昌地区文化局及许昌县文化局、卫生局等单位联合对该墓进行了整修,四周筑起六角青砖围墙,高1.2米。翠柏青松掩映,颇感清幽。
1985年4月,中华全国中医学会河南分会在许昌召开华佗学术研讨会,邀请有北京、武汉等地著名中医参加,与会人员于清明节到华佗墓瞻仰凭吊后,镌立“东汉杰出医学家华佗之墓”石碑一通作为纪念。
1992年公布为许昌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3年春,作家陈文录许昌考古时到华佗墓瞻仰凭吊诵诗道汉魏胜地君长眠,淠河流水洗屈冤。华公墓前祭香吟,神医永在万代传。
1995年外地香客赵金芝输资20余万元修建华佗墓。同年,许昌市、县和苏桥镇政府高度重视,正式将华佗墓定为“华佗墓苑”文物景区。现在,华佗墓苑占地500平方米,2.4米高的仿古围墙环绕。青松翠柏掩映着神医华佗之墓,使墓苑显得庄严肃穆,这里一年四季香客游人络绎不绝。
(作者: 责任编辑:12301-3)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