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司六局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7/9/18 10:10:35 来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点击次数:
灌圃耐得翁《都城纪胜》描写临安生活,给我们对四司六局的两种定性做了个确证,他说:“官府贵家置四司六局,各有所掌,故宴席排当,凡事整齐。都下街市亦有之,常时人户,每遇礼席,以钱倩之,皆可办也。”即四司六局在从属性质上分为两种,一种是官宦富贵人家常设的,一种是脱离任何家庭而独立,可以给所有雇主提供服务的。
四司六局走红于两宋都城。北宋东京每逢八月必有秋社,从宗祠到行会,从官学到私塾,从寺院到衙门,都有自己的秋社活动,一般都要请演杂剧以及举办酒宴,俗称“社会”。“社会”是公共活动,参与者多,酒宴规模大,宴席上礼节也多,就需要四司六局来帮忙,于是大户挑头凑份子,花钱雇一帮果子局、排办局的人来,既省心省力又显得齐整排场。南宋临安府也是一样,凡春社、秋社、重午、端阳等聚会,民间娶亲丧葬动土建房等酒席以及衙门同僚的春宴、进士们的鹿鸣宴、举子们的同年宴,皇帝和皇太后生日时举办的满散祝寿宴,诸如此类的大型公私宴会,一般都会有四司六局提供服务。当然,像皇帝皇太后生日那种宴会,其四司六局就是宫廷常设的,倒也不必跑到街上去雇请。
四司六局的来历
事实上,四司六局最初就是宫廷的发明,如果沿着历史的长河往源头追溯,就能一直追溯到大隋朝。《北史》卷13有记载,说隋炀帝杨广嫌他老爸设计的宫廷生活不够舒坦,自己重新搞了一套服务系统,其中就有四司六局。彼时四司是在六局之下,而六局则包括尚宫局、尚仪局、尚服局、尚食局、尚寝局、尚工局。简单地说,尚宫局负责后宫的门户安全、后妃女官宫女太监等人员的名额统计以及向杨广传递大臣们的奏章;尚仪局负责保管书籍、调谐音律以及制定仪礼;尚服局负责帮皇帝和后妃整理衣饰以及掌管御前仪仗;尚食局负责皇帝的餐饮和医药;尚寝局负责床席帷帐、宫廷清洁,也管理御花园;尚工局负责宫廷营造、御服裁制、珠宝加工等。每局下面又各设四司,如尚宫局下又有司言、司簿、司正、司闱,尚食局下又有司膳、司醖、司药、司饎。所以说,四司六局最初实为六局二十四司,主要是给皇帝日常生活提供服务的常设组织。
到了唐朝,姓李的那帮皇帝觉得前朝宫廷生活过得挺刺激,就把杨广那套系统复制过来,仍然在宫廷内设六局,仍然在六局下设四司,只是做了小小改动,把尚宫局去掉,补上了尚乘局,把尚寝局去掉,改成了尚舍局。此时尚舍局已有帐设司,初具宋朝四司的雏形(见《旧唐书》卷48)。
宫廷内的六局系统好似接力棒,先由隋炀帝传给唐朝,唐朝皇帝们冲刺了一段,又把它传递给五代,五代瞎跑乱撞了没几步,又把它交给了宋朝,于是宋朝宫廷把六局变成了尚食、尚药、尚辇、尚酝、尚舍和尚衣。“酝”就是酿酒,“食”就是吃饭,六局当中,倒有两个跟吃喝有关(见《东京梦华录》卷1)。当接力棒传给五代十国的时候,尾大难掉的节度使们就在衣食起居上模仿起了皇帝,皇帝有四司六局,他们也要有四司六局,再后来,连开府建衙的地方官都赶了潮流,四司六局在晚唐以后花开处处,而名称也随着模仿者的更改而不断变化。
平民意识浓厚的宋朝则更进一步,四司六局不仅可以盛行于王公府邸豪门大户,也可以从所有依附关系中揭竿而起,独立成一个个劳务组织,为所有的人服务。前提是,只要您掏得起钱。说到这儿我想起那句被念烂了的诗: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四司六局这只燕子并不是主动飞入寻常百姓家的,而是跟风意识和商品经济双重引诱的结果。
[1][2]
(作者:李开周 责任编辑:12301-3)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