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苏轼诞辰980年,全国不少地方为他举行纪念活动。纪录片《苏东坡》也于今年7月在央视播出,一个通过多维度、多层面解读而得以全面展现的苏东坡形象呈现在世人面前。
林语堂在《苏东坡传》中曾说:“元气淋漓富有生机的人总是不容易理解的。像苏东坡这样的人物,是人间不可无一难能有二的。”“他的肉体虽然会死,他的精神在下一辈子,则可成为天空的星、地上的河,可以闪亮照明、可以滋润营养,因而维持众生万物。”那么,“不可无一难能有二”的苏轼,魅力在哪里?
为官的魅力
嘉祐六年,苏轼被授以大理寺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离开京师踏入仕途。他践行儒家经世济民的政治理想,入仕后积极用世,勇于担当。在任地方官时,他勤于政事、兴利除弊,颇有政绩。在杭州,面对“民之艰食,无甚今岁”的旱涝灾荒,他忧心如焚,上奏朝廷拨米赈灾。看到百姓税负沉重、债务缠身而破产,他上奏朝廷要求免除债务。面对疫情,他一方面派人医治病人,一方面捐出自己的积蓄,并筹集公款,创办安乐坊,为病人看病施药。面对淤塞荒凉的西湖,他发动民工疏通河流,再造堰闸,修复六井,接着进行疏浚。于是西湖中就有了一道感人的“苏公堤”,西湖十景中也就有了著名的“苏堤春晓”。他的诗词创作赋予西湖山水那么多灵性!因为“有德于民”,杭州百姓,家家都有他的画像。在密州,“尘满面,鬓如霜”的他,“勤于吏治,视官事如家事”。他上书朝廷详报蝗灾灾情,请求豁免秋税,同时组织民众抗灾自救,终至“蝗不复生”。针对旱灾、洪灾,他兴修水利、疏浚河道。经过近一年的努力,“蝗旱相仍”的灾情基本消失,“盗贼渐炽”的局面也大为改观。
“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那一年,“彭门城下,水二丈八尺”“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徐州城处在黄河决口的险情中。危势之中谁是百姓的主心骨?是知州苏轼。他挺身而出,大力组织军民筑堤抢险,住在堤上,“过家不入”。终于,整个徐州城被保住了。在颍州,面对饥民,苏轼得到朝廷同意后开仓放粮。他差人实地丈量,写出报告上奏朝廷,终于废除开挖八丈沟的劳民伤财工程。他奏请朝廷留下民夫,“以余力作三闸,通焦陂水,浚西湖”,造福颍州百姓。“诏书免积欠,父老颜色好。”在扬州,面对瘟疫蔓延、官吏催逼,他又为民请命,上书朝廷请求暂停催欠。在扬州百姓的奔走相告中,他高兴地吟诗。即使在有职无权的黄州、惠州、儋州,不得签书公事的他同样为民操劳。在黄州,他写信给当地太守,恳请出面制止溺婴恶习;在儋州,他极力劝说黎族百姓以农业为本,指导大家如何耕作。为了百姓,他可谓用心良苦。爱民恤民,勤政为民,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这不就是苏轼吗!
文赋的魅力
文学史上著名的“唐宋八大家”,苏轼列其一。这指的是散文创作。苏轼的散文多姿多彩,文章气势雄放,风格变化自如,如行云流水般自然畅达,所以《宋史》有“浑涵光芒,雄视百代”的评价。他的史论和政论文章见解独到、新颖深刻、富有启发,成为当时士子的科考范文。写作上他随机生发、翻空出奇、论说技巧高超。《留侯论》以张良受书圯上老人的故事为例,论证“忍小忿而就大谋”的道理,文笔纵横捭阖,行文雄辩而富有气势。文章开篇提出:“古之所谓豪杰之士,必有过人之节。”“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他的杂说、书札、序跋等议论文,夹叙夹议,兼带抒情,形式更加活泼,议论更加生动,兼有艺术感染力。《日喻》借助一盲人识日的故事,论证了认识事物必须经过实践而不能依靠片面见闻的道理,说理透彻、生动鲜明;《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在记述文与可画竹、自己与文与可友情的同时,提出了著名的“胸有成竹”的艺术创作主张。他的叙事记游散文,叙事、抒情、议论结合得水乳交融。如著名的《石钟山记》,提出“事不目见耳闻”而不能“臆断其有无”的哲理,思路清晰、论证透辟。他的辞赋继承了欧阳修的传统,又更多融入了古文的疏宕萧散之气,吸收了诗歌的抒情意味,可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著名的《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就是其代表作。《前赤壁赋》沿用赋体主客问答的形式,描写长江月夜的美景,抒发自己的人生哲学,表达了作者旷达的胸襟。“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此时的作者与客人已经是“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了。针对客人“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的消极感叹,苏轼以自己的见解来以宽慰对方:“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作者忘怀得失、超然物外,这就是他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50178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