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魅力(上)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7/9/18 10:09:15 来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点击次数:
诗作的魅力
清代学者赵翼评价苏轼:“天生健笔一枝,爽如哀梨,快如并剪,有必达之隐,无难显之情,此所以继李、杜后为一大家也。”那么一枝健笔下的苏诗,爽快的魅力在哪里呢?读苏轼的诗,一个强烈的感受是他诗歌中所表现出的关注民生、同情疾苦的情怀以及对不合理社会现实的批判意识。“伫立望原野,悲歌为黎元”“惟有悯农心尚在,起占云汉心茫然”“雪晴江上麦千车,但令人饱我愁无”等,正是这种情怀的写照。这个在多地做过地方官的诗人,十分了解民情,加上秉性正直、为人坦率,因此民间疾苦、弊政陋习无不在其诗作中得以展现。“三年东方旱,逃户连欹栋。老农释耒叹,泪入饥肠痛”“哀哉吴越人,久为江湖吞。官自倒帑廪,饱不及黎元。”这是他笔下旱涝灾害中的百姓。“官今要钱不要米,西北万里招羌儿。龚黄满朝人更苦,不如却作河伯妇。”面对农民难以承受官府征敛沉重赋税的现实,他大胆给予揭露。“武夷溪边粟粒芽,前丁后蔡相笼加。争新买宠各出意,今年斗品充官茶。”朝廷穷奢极欲,官吏媚上取宠,各地进献名产,苏轼对此弊政进行深刻讽刺。苏轼一生宦海沉浮、奔走四方,曲折的人生经历使他对荣辱得失表现得冷静而旷达。荒凉的黄州,在他笔下却是“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被贬至惠州,他写下的是“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热爱;贬至更远的儋州,他又写下“他年谁作舆地志,海南万里真吾乡”,逆境中他是何等坚毅与乐观!不仅如此,苏轼还善于结合人生遭遇和自然变化,通过生动鲜明的艺术形象表达哲理。“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成语“雪泥鸿爪”早已被人们所喜爱。他的灵心慧眼给了读者无尽的妙理享受。苏轼主张对诗歌风格兼收并蓄,“短长肥瘦各有态,玉环飞燕谁敢憎”,所以多元化的审美情趣使得他的诗作阳刚之美和阴柔之美相互渗透、刚柔相济,从而呈现出“清雄”的风格。他与同时期的诗人黄庭坚并称“苏黄”,但他无疑是北宋诗坛第一大家。
词作的魅力
苏轼对词的贡献是历史性的。继柳永之后,他对词体进行了全面改革,突破了词为“艳科”的传统格局,晚唐以来被视为“小道”的词,在他那里“自成一家”,从柔情走向豪情,词的内容得到扩大、意境得到开拓,豪放词派与婉约词派并立,使得词的文学地位大大提高。让我们通过《念奴娇·赤壁怀古》来感受其词作的豪放:“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万里长江的壮美画卷、英雄豪杰的非凡功业、作者追求功业的豪迈心情都在这里得以展现。让我们再通过《江城子·密州出猎》来体会作者的豪情:“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作者希望驰骋疆场,以身许国,其远大理想、进取精神和饱含激情的生命力,让我们读之热血沸腾。苏轼也常常慨叹人生如梦,但他并不否定人生、不消极沉沦,相反他却力求超越,始终保持着顽强乐观和超然旷达的人生态度。例如:“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至于那一阕将人间的悲欢离合与对宇宙人生的追寻高度融合的《水调歌头》,更是千古绝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宋各家词最盛,体非一格,苏、辛之雄放豪宕,秦、柳之妩媚风流,判然分途,各极其妙。” 词作气势磅礴的苏轼与南宋辛弃疾同为豪放词派代表,并称为“苏辛”。
[1][2]
(作者:入云 责任编辑:12301-3)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