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人文故事 > >陈州放粮·出使契丹
陈州放粮·出使契丹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7/9/18 10:07:35 来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点击次数:

    仁宗景祐四年(公元1037年)春天,39岁的包拯再次来到东京开封,朝廷派遣其为天长县知县。包拯任何权贵都没有拜谒,直接就去赴任了。在来开封之前,包拯写了一首言志诗,以表明自己的志向: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秀干终成栋,精钢不做钩。仓充鼠雀喜,草尽虎兔愁。史册有遗训,毋贻来者羞。
    这首诗不但表明了包拯刚正不阿的立身之道,也表明了包拯要为黎民百姓谋福利的志向。前面说过,包拯不是文艺青年,写不出那种意境秀美的诗句,但包拯一身正气,写出的诗自有另一番景象,让人看了肃然起敬。记得上世纪80年代,河南电视台播出的由亢君编剧的电视连续剧《包公》,就是以此诗为主题曲的。
    仁宗庆历三年(公元1043年),在端州做了三四年知州的包拯奉调回京,被朝廷任命为殿中丞。不久,又被任命为监察御史。像包拯这种正直无私的人做监察御史是再合适不过了。
    包拯敢于直言,人莫敢犯。位于朝阳门内的上清宫失火,烧得只剩下一座寿星殿。仁宗皇帝想重修,包拯坚决反对,耗费人力物力修这样的建筑有害无益。由于包拯的坚持,此宫的重修计划被搁浅。
    提起包公陈州放粮的传说,大家都耳熟能详。但是,包公并没有到陈州放过粮。为何会有这个传说呢?原来,这个传说并非空穴来风,包公确实为陈州百姓做过一些有益的事情。
    庆历三年腊月,天气特别寒冷,京城开封及陈州等地下了大雪。老百姓又冷又饿,过冬的麦子由于气温过低,生长也受到了影响。也许是冬季雪下得太多,到了次年春夏之交,反而不见一滴雨水。陈州知州 见状,知道丰收无望,就上疏请求朝廷减免陈州的支移和折变。
    所谓支移和折变,实际上也是赋税的一种形式。支移,就是让百姓长途跋涉,把赋税交到离家乡很远的地方。这样实在太不方便。于是,朝廷就想了个办法,让百姓把应交的实物折变成钱。
    京西转运司把陈州的支移免了,折变却没有免;不但没免,反而变本加厉,任意盘剥百姓。百姓苦不堪言,真可谓屋漏偏遭连阴雨,船破又遇顶头风。
    身为监察御史的包拯,对京西转运司的胡作非为非常气愤。他上疏朝廷,为陈州百姓仗义执言。正因为有这件事情才产生了包公陈州放粮的传说。
    那么,包公到底去没去过陈州呢?史书上没有明确记载。一部分历史学家认为,包公没有去过陈州。另一部分历史学家认为,包公去过陈州,虽然没有放过粮,但去查访过。理由是包公的奏折中有“臣访闻”字样。既然访闻,就是去了陈州。但访闻也有各种方式,去陈州是访,在京师找相关人员询问也是访。所以,包公去没去过陈州,仍然是一个疑案。
    在庆历新政中,包拯也显示了一位政治家的正直品质。庆历新政的推行者是范仲淹、欧阳修、富弼、韩琦、石介等人,反对者是夏悚、王拱辰等人。从一般的人际关系准则来看,包拯曾经受过王拱辰的举荐,理所当然地要站在王拱辰一边。一开始,包拯确实没有摸清情况,所以保持了沉默。当然,也可能包拯看出了端倪,但内心有过犹豫和争斗。但包拯毕竟是包拯,为国为民的大义终于战胜了私情。在范仲淹、欧阳修受人攻击时,他大胆地上疏辩解。在庆历新政的推行者遭到处罚时,他出来为他们鸣冤。
    包拯除了当监察御史,还当了一回外交官。庆历五年(公元1045年),朝廷派包拯出使契丹。包拯的身份是贺正旦使。
    契丹方面知道宋廷派包拯来,是想长一长宋人的志气,灭一灭契丹的威严。契丹人也针锋相对,处处刁难。包拯等人一进契丹国界,契丹人就炫耀武力,搞得杀气腾腾。这点小诡计岂能吓得住正气凛然的包拯。包拯对此只报以轻蔑的冷笑。到了契丹首都燕京,契丹人不把包公引到国宾馆,反而引到荒凉、偏僻、破旧的神水馆。夜里,又派人装神弄鬼地闹腾了一夜。包拯等人神态自若,该干什么干什么。契丹人自觉无趣,也就乖乖地收了场。
    契丹人无事生非,一计不成又生一计,竟然胡说宋朝的雄州新开了一个便门,是为了方便奸细出入,好刺探燕京虚实。包拯经过调查,发现雄州并没有新开城门,对契丹的说法进行了严厉的驳斥,并指出两国都要遵守盟约,不要故意制造事端。说得契丹人也不得不点头称是。

(作者:赵国栋 责任编辑:12301-3)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
相关旅游资讯
景区推荐
推荐景区
最新热门资讯
旅游攻略
美图欣赏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50178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