鄢陵记忆——陈寔故里遗址(东汉)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7/9/6 9:17:34 来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点击次数:
位于鄢陵县柏梁镇漆井村。该遗址内原有文范墓、文范祠、太丘书院,东汉大书法家蔡邕撰《陈太邱碑》、邯郸淳撰《陈君碑》等。二碑毁于元代战火,墓、祠不存,今存明弘治十三年(1500年)“重修文范先生庙记碑”一通,汉代漆井,今漆井村亦因此为名)。
据《中国历史人物辞典》记载:“陈寔(104年—187年),字促弓,东汉名士,颍川许昌(今河南省许昌东)人。”陈寔志好学,坐立诵读不息,曾受业太学,桓帝永兴元年(153年)任太邱长(人称陈太邱)。桓帝延熹九年(166年),因“党锢之祸”起,被连余众多逃之,他言“吾不就狱,众无所持”,自请囚禁。党锢解,袁绍、大将何进、司徒袁隗屡次召辟,皆辞不就,遂隐居乡里,专务著书讲学。因其满腹经纶,操行高洁,卒后谥文范。
陈寔作为汉代贤士,四为郡功曹,五辟从事,六辟三府,再移大将军,兼资九德,泽惠桑梓。贤明远播,其籍贯原颇有争议。据1986年在鄢陵安陵镇崔岗村出土的唐天宝十二年(753年)《赵君墓志》碑载:(赵君)葬于鄢陵县西北三里平原(今崔岗村附近),其墓“西望漆井,陈寔之仪犹在。”碑文证实鄢陵县漆井村乃陈寔故里确凿无疑。今柏梁镇的文范村、漆井村因以为名。明代刑部尚书刘讱《漆井贤乡》诗云:“青郊七里太邱宅,古井千年寒碧深;春晓桔槔无瓮抱,夜阑风雨有无吟。花亭坐喜荫常覆,漆甃行看土半侵;祠下轩车频吊古,贤名讵共汲瓶沉。”
重修汉文范先生陈公庙记碑品相完好,现存于县文物管理所。明弘治十三年(1500年)刻石,碑身通高175厘米,宽70厘米,厚16厘米。碑首为圆弧形,碑正额中竖刻篆书“重修汉文范先生陈公庙碑记”,两边雕刻有云龙纹图案,刀法细腻,两条龙形象生动,栩栩如生。碑文楷书,字态工整。结构严谨,具有一定的书法艺术价值。碑身两侧阴刻有花纹。碑文内容主要记载了陈寔先生的生平事迹。他为人磊落光明,德高望重,德行天下,他的德性与操守得到了远乡近邻的敬佩和尊重。葬时三万余人参加送葬。因此立庙、勒石祭之。此碑为研究陈寔生平提供了重要参考资料,同时也是陈寔故里在鄢陵的有力证据之一。
(作者: 责任编辑:12301-3)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