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开封的园林贡献及“绿政”创举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7/6/14 9:26:07 来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点击次数:
开封城外的这处私家花园,在闹市小巷中别有洞天,可谓“壶中天地”。虽不知有多大面积、有多少花卉,但足以使见多识广的士大夫惊异,显然超过了京师其他园林,而且还没有来得及到其后园观赏!袁褧则记述了其家北宋后期的后圃情况:“余汴城故居近陈州门内,蔡河东畔,居后有圃,乔林深竹,映带城隅。中有来鹤亭,王大父时,有野鹤来栖,遂驯狎不去。”能吸引野生鹤长住,应有相当规模,而且生态环境适宜。由此可见,私家园林何其繁盛,乃至有“生自东都富贵地”者,“家有城南锦绣园,少年止以花为事”。正所谓“京师谁家不种花”, 处处赏心悦目,令人陶醉。
二
自有帝王以来,园林就成为统治者享乐的特权之一,多极尽豪华。最早有面积记载的是传说中“文王之囿方七十里”,但“刍荛者往焉,雉兔者往焉”。是说周文王园囿广大,达方圆七十里,但其渔猎樵采的经济功能与民间分享。另一典型是殷纣王,“益广沙丘苑台,多取野兽蜚鸟置其中”,是其游猎和制造“酒池肉林”的天堂。秦汉长安的上林苑,“周袤三百里,离宫七十所,皆容千乘万骑……方三百里,苑中养百兽,天子秋冬射猎取之”,是中国历史上有具体面积的园林中最大的一座皇家园林。隋洛阳的西苑,“周二百里,其内为海,周十余里”。唐长安的禁苑,“东西二十七里,南北三十三里……苑中宫亭凡二十四所”。武则天都洛阳的神都苑,“周一百二十六里”。洛阳城西的禁苑,“苑城东面十七里,南面三十九里,西面五十里,北面二十里。苑内离宫、亭、观一十四所”。无一不是占地辽阔的巨型园囿,相应的是难免粗犷。
至北宋,首都环境发生了极大变化。一是地理环境:与前代相比,开封是没有山川天险的平原都城,人口密度大,土地开垦率高,城市内外更是寸土寸金。二是社会环境:宋代土地私有化,国有土地仅占垦田数的不到5%,官方不可能有大面积山林空地,城市内外开放的街市制取代了封闭的坊市制。所以,北宋的皇家园林面积急剧萎缩。最大的金明池,不过东西长约1240米,南北宽约1230米,周长约4940米,昙花一现的艮岳也不过5公里左右。宋代是历史上唯一没有离宫别馆的朝代。
在新的首都地形、新的城市类型中,新的园林面貌应运而生。由于没有天然山水地形可利用,基本上是依靠人工规划修建,因而主要向精致发展,追求的是“壶中天地”。有园林史家指出:“宋代的皇家园林集中在东京和临安两地,若论园林的规模和造园的气魄,远不如隋唐,但规划设计的精致则过之。园林的内容比之隋唐较少皇家气派,更多地接近于私家园林。”所言符合历史事实。宋代与历代皇家园林相比,演变的整体趋势是:面积由大变小,内容由粗犷变精致,功能由观赏与渔猎并存变为以观赏为主。而北宋开封正是这个大转折的节点。大概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叶梦得才有“祖宗不崇园池之观,前代未有也”的评价。例如宋仁宗,在有司请求以玉清昭应宫旧地为御苑时拒绝道:“吾奉先帝苑囿,犹以为广,何以是为?”宋代以后,元、明、清三代皇家园林的规模复又趋于宏大。
即使是与唐代长安曲江池春游相比,开封的宋代皇家园林金明池也呈现出平民化特色。在曲江池东岸,唐朝廷修筑了北通大明宫、南通芙蓉园的“夹城”,即与郭城等高的城墙,中间有宽阔的御道,专供皇帝游览曲江池行走,“而外人不知也”。以与外界民众隔绝的方式,来保障孤家寡人的绝对安全。杜甫所谓“青春波浪芙蓉园,白日雷霆夹城仗”,杜牧所谓“六飞南幸芙蓉园,十里飘香入夹城”,便是真实写照。这只是隔断式的与民共享半公共园林,谈不上与民同乐的皇家园林。宋代金明池开放时,则大不相同,“车驾必临视之”。每逢皇帝来游览,并不保密:“御马上池,则张黄盖,击鞭如仪。每遇大龙船出,及御马上池,则游人增倍矣。” 之所以人数成倍增加,一是游人事先知道皇帝要来,二是游人可以看到皇帝。如梅尧臣所言:“川鱼应望幸,几日翠华过。”郑獬有诗云:“波底画桥天上动,岸边游客鉴中行。金舆时幸龙舟宴,花外风飘万岁声。”位于池之中心的五殿,“四岸石甃向背,大殿中坐,各设御幄,朱漆明金龙床,河间云水戏龙屏风,不禁游人”。神圣的御座附近,只要皇帝不在现场,游人可以参观。更有意思的是,还有很多临时搭建的商铺。如池心岛大殿旁“勾肆罗列左右”“街东皆酒食店舍”“水心有大撮焦亭子,方池柳步围绕,谓之虾亭,亦是酒家占”。将皇家园林改造成熙熙攘攘的民间街市,哪里还有什么皇家的森严肃穆?皇家的神秘感消失了,皇帝的形象开放了、姿态放低了。
(作者:程民生 责任编辑:12301-3)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