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人文故事 > >禹州康城的历史与“隐痛”
禹州康城的历史与“隐痛”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7/5/20 8:57:13 来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点击次数:
    在禹州市如果说到康城,文化圈里和史学界的朋友们首先想到的一定是少康中兴。而在普通百姓和一般三十岁以上的烟民中,他们首先想到的肯定是康城的“假烟”。
    上世纪末期,在打击假烟的高压势态下,以及有些不明事理原由的传言和宣传中,康城似乎成了兵刁民顽的造假基地。其实康城背上这个假烟“域名”,实在是有难以说清的隐痛,它忽略了康城人的憝厚、质朴、聪慧和勤劳。
    实际上,当时手工卷烟的形成有特定的历史条件和社会需要的原因。虽然不能说存在的都是合理的,但当时的社会供给确实有这样的短板,而正是由于康城人的聪慧,他们发现并填补了这块短板。至于后来发展到冒用国家的注册商标,那是另有原因的。本文仅就康城以及康城周边的手工卷烟形成的初始原因,作一概略的阐述。笔者作为一局外人,所闻所记一定不会全面。但是如果不将这个事情用文字记录下来,那对于康城村来说也是不公平的。因为它毕竟是康城历史上的一页。
    首先应当说明的是,当年在顺店附近所形成的手工卷烟,并非康城一个村,而是康城周边数十个自然村。而到以后,因为康城所制卷烟质量的提高,以及参与人员的众多,和所制产品影响力的增大,产量和营销都形成了规模。以至于后来,凡是那一带的巻烟都以康城之名而冠之了。
    康城的手工卷烟史最早可以追溯到解放前,那时康城就有了自己的卷烟品牌和卷烟机器,很象样的烟厂就有十余家。解放后,康城所有的卷烟厂全部被取缔,原来在康城烟厂的技师们只好另谋生路,他们一部分回家务农,一部分到城内晁应五办的大喜烟厂务工。
    大概在1952或者1953年前后,因为烟草行业是高利润产业,许昌专员公署指令筹建许昌卷烟厂,禹县大喜烟厂被撤销,技术人员和卷烟机器被调往许昌,所以在大喜烟厂务工的康城以及在康城附近居住的技术人员都一并跟随到了许昌卷烟厂。
    当年筹建许昌卷烟厂时,许昌专员公署管辖的范围是很大的,现在的漯河市、平顶山市、周口市都是许昌专员公署的管辖区域。但是有烟草工业的仅有禹县和郏县等少数几个县,而其中又以禹县的大喜烟厂的设备最为先进和完善。当时筹建许昌卷烟厂时,仅禹县调去的设备就占了许昌卷烟厂总设备的三分之二还多,在当时来说,许昌卷烟厂是在禹县大喜烟厂的基础上建起来的是毫不为过的。
    转眼到了1960年,因为当时的政策和共产风的缘故,使得农业生产受到了很大损失,史称“三年困难时期”。农产品的价格一路猛涨,而工人的工资还是原来的三五十元,这使得原来在许昌卷烟厂上班,而家在农村的工人们有一部分弃工回家务农的。当年有个在许昌烟厂上班,全家在康城附近村庄的工人,因为家庭人口较多,指望工资实在难以糊口,就是在这个时候回家务农了。因为粮食和烟草都是凭证计划供应,农民都是排在最后一位。因为人们的生存需要,所以有些烟民们就在家里重操旧业了,那就是用手工卷烟,用以自用。后来因为农村的婚、丧、嫁、娶的招待需要,当地的农户就把这些手工卷烟封成整包出售,也是二十支一包。如果农户家是“白事”,就用白纸封装;如果是“红事”,那就用红纸封装,这就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康城一带手工卷烟的起始状况。
    特别指出的是,当年刚开始提供这些手工卷烟的农户们,他们并没有在这上面取利的意图。亲戚朋友和乡里乡亲的来拿点手工卷烟,还不好意思收钱。
    有时候即便是生人来拿点手工卷烟,也是仅求微利。因为当时一包手工卷烟仅仅卖价也不过三分五分钱,可以说他们是仅求温饱的生产模式。这种状态一直维持到改革开放后,这就是康城手工卷烟流向市场的初始过程。当年造成这种情况的社会原因,一是农民手里没钱,二是即便是有钱,也难以在正常的途径买到卷烟。而实际情况则是生活上又需要这些商品。
(作者: 责任编辑:12301-3)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
下一篇: 铜帮铁底运粮河
相关旅游资讯
景区推荐
推荐景区
最新热门资讯
旅游攻略
美图欣赏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90154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