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人文故事 > >铜帮铁底运粮河
铜帮铁底运粮河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7/5/20 8:55:00 来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点击次数:
    襄城县水资源丰富,汝河、颍河等河流穿境而过,美丽的颍汝河水不仅滋养着代代襄城人生生不息,还积淀了厚重的颍汝文化。在襄城还有一条河流,随着历史的变迁,它虽然不复往昔的繁华,但它却见证了历史的沉浮。那便是——沧桑水道运粮河。
    襄城境内的运粮河原名叫玛瑙河,这条如今看上去已是再普通不过的河流,让人很难想像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它运送作战粮草时的繁华与忙碌。玛瑙河最早应该是一条自然形成的河流,发源于襄城县北部汾陈乡和禹州范坡乡的交界处,在襄城县境内流经汾陈乡、回族镇、颍阳镇、双庙乡、范湖乡,在姜庄乡和文化河汇流,流入临颍县后汇入吴公渠,最后汇入颍河。运粮河在襄城县内全长40公里,它是一条季节性河流,夏秋两季,河水滔滔不绝,到了冬春季节,则裸露出深褐色的河床。这条季节性河流被开挖成运粮河,还要追溯到东汉后期。
    关于运粮河的来历,是有历史记载的,这与东汉末期的战争形势是分不开的。东汉中后期以后,在统治阶级内部逐渐形成了外戚、宦官和士大夫三大集团。这三大集团在中央政权内部,进行着你死我活的相互倾轧和斗争,造成了东汉王朝统治基础的削弱。在这种斗争中,作为至高无上的皇帝,也成了某一政治集团的玩偶和傀儡,甚至于常常被废立和毒杀,中央政府的统治力量和影响力日渐微弱,皇权逐渐衰落。加上地方上有特殊身份的豪绅大姓,和被东汉王朝封赏的功臣、外戚等。他们利用自己拥有的政治特权,疯狂地掠夺和兼并土地,不断扩充自己的经济力量和私人武装,渐渐地也成了动摇和瓦解东汉王朝统治的一只主要力量。
    公元184年爆发的黄巾农民大起义,则彻底动摇了东汉王朝的统治基础。黄巾起义失败后,大量不同支派的起义军,被东汉王朝的将领和地方豪强所招降,成了雄踞一方的军事集团和地方割据力量,在以后的岁月里,他们视皇帝为手中玩偶,逐鹿中原、叱咤风云,在东汉末期的政治舞台上,演出了一幕幕人间活剧。这其中,象董卓、曹操、袁绍、刘表、孙权、刘备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各路军阀互不统属,虎视眈眈,忙于厮杀。还是曹操有远大的政治眼光,他听从了谋士的建议,把汉献帝从洛阳接回到许昌。手中有了这支令箭,曹操取得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优势,开始苦心经营中原地区,为以后征讨其它军阀割据势力,统一整个中国,做着经济和军事上的准备。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支撑着一场战争的,都是雄厚的国家实力,或者说,每一场战争都是要付出消耗国家实力的巨大代价。在东汉末年,要打仗,就必须有充足的粮食储备。而当时的国家经过长年的相互攻伐和连续征战,大量的人口被屠杀。特别是中原地区,是兵家必争之地,人口的死亡数就显得更大,这就造成了大量荒芜的土地。公元196年,曹操经营中原地区时,当时已是‘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一方面是土地被闲置,一方面是用兵作战急需大量的粮食,该如何解决粮草问题成为曹操面临的一大难题。
    当时,在曹操麾下有一个任东阿令的人名叫枣祗,他向曹操提出了屯田的建议。屯田的原始含义,就是利用戍卒或农民和商人开垦荒地,所以屯田也就有军屯、民屯和商屯之分。曹操采纳了枣祗的建议,向自己管辖的地区发布了《置屯田令》,并首先任命枣祗为屯田都尉,在许都周围选择荒芜田地,率先实行屯田。
    枣祗在今许昌县南部、临颍县北部的相结合处,圈定了一大片平坦肥沃的荒野,在中间修筑寨坦,招徕四方流民,为流民提供食宿和种子耕牛,并采取收获按比例分成的方式,让利于耕民,激发耕民种田的积极性。屯田当年获得了大丰收。第二年,曹操选拔了许多屯田官吏,采取民屯和军屯的两种方式,在许都周围大面积推广屯田法。屯田制的实施,使得许都周围荒芜的土地上,谷浪滚滚。原有的粮仓,已容纳不下收获的粮食,官府便在屯田的土地上,就地建置新仓,储存粮食。
    自曹操取得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优势后,又加上粮饷充足,便不断地攻打周围那些不愿臣服的地方割据势力,有时候一年甚至发生多次战争,这就需要源源不断地向前线输运粮食。当时,许都周围河流沟渠密布,水系发达。水路运输是最便捷成本最低的运输方式。曹操命人勘察水道,一方面疏通淤塞和浅滞的河渠床底,一方面开挖新渠,使原有的河渠能够相互连通。
(作者: 责任编辑:12301-3)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
相关旅游资讯
景区推荐
推荐景区
最新热门资讯
旅游攻略
美图欣赏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90154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