饿鬼吃肥肉
进入正题之前,先给大伙讲一段鬼故事。
话说北宋末年,浙江嘉兴有一个录事参军,相当于现在市级检察院的检察长。这位检察长姓洪,名叫洪皓。
洪皓是个清官,人品正直,不贪不占,从来不徇私枉法,从来没有做过一件亏心事。可奇怪的是,洪皓家里却经常闹鬼。
有一天夜里,洪皓的仆人在院子里收拾东西,正收拾着,突然把东西一扔,连滚带爬跑进屋里。洪皓问他怎么回事儿,他说:“外面有鬼!”
又过了一天,洪皓的小儿子正端着饭碗吃饭,吃着吃着不对劲了,饭碗哐啷一声掉在地上。再看那小儿子,两眼翻白,指着门外说:“水、水、水!”洪皓出去一看,外面根本没有水,他开始怀疑家里确实有个鬼怪在捣乱。
第三天,洪皓加班处理案子,回去得有些晚,深夜才到家。他的小老婆跑过来给他换衣服,刚把洪皓官袍脱掉,小老婆扑通一声倒在地上,四肢抽搐,浑身发抖,就跟犯了羊角风一样。
洪皓又惊又怒,决心把事情弄个水落石出,他抽出官袍外面的腰带,把小老婆牢牢捆住,然后喝问道:“你到底是人是鬼!”
只听他的小老婆用低沉的男声悠悠地说:“我——是——鬼——”
“人有人道,鬼有鬼道,你既然是鬼,干嘛不去阎王那里等着投胎,跑我家捣什么乱?”
那个鬼回答:“我是嘉兴的农民,您在嘉兴做官,应该还记得前年咱们这儿发过大水吧?那场大水过后,老百姓没饭吃,等到官府赈灾的时候,有些人已经饿死了,成了饿死鬼,我就是其中的一个。阎王不收留饿死鬼,所以俺们只好回到阳间做孤魂野鬼了。”
洪皓接着问:“那你干嘛到我家来作祟?”
鬼说:“我能在您这里偷些食物吃。”
洪皓明白了:“怪不得前天我儿子吃饭的时候会扔掉饭碗,原来是你在跟他抢饭吃啊!好了,以后只要你别再捣蛋,我会让家里人专门给你准备饭菜的。”
那个鬼趴到地上连连磕头:“谢谢洪大老爷!不过请您告诉家人,以后尽可能多给我来点儿肥肉,例如肥猪肥鹅什么的,千万不要再炖鸡肉了,瘦鸡没有肥鹅好吃。”
洪皓答应了他,于是那个鬼就离开了他小老婆的身体,从此再也不作祟了。
这个故事出自南宋最厚重的志怪体小说集《夷坚志》。《夷坚志》的作者名叫洪迈,洪迈的爸爸就是洪皓,洪皓就是刚才故事里那位审鬼的检察长。换句话说,洪迈写的这段鬼故事,其实发生在他们自己家。
世界上当然没有鬼,现在没有,宋朝也没有,无论洪迈把鬼故事讲得多么逼真,都不可能是真事儿。不过洪迈的讲述反映了古代的社会习俗,反映了古代人的饮食习惯。古代人就跟刚才故事里那个饿死鬼一样,喜欢吃肥肉,不喜欢吃瘦肉。
元末明初的名著《水浒传》也经常提到,那些生活在宋朝的梁山好汉喜欢肥肉胜过喜欢瘦肉。例如九纹龙史进给少华山上的三个寨主送礼物,“拣肥羊煮了三个”。说明他们爱吃羊肉,尤其爱吃肥羊肉。阮氏三雄请智多星吴用吃饭,来到一家小酒馆,问店小二有什么下酒菜,店小二说:“新宰得一头黄牛,花糕也相似好肥肉。”阮小二一听有肥肉,立马兴奋起来,吩咐伙计:“大块切十斤来!”说明他们哥几个也是爱吃肥肉的。
宋朝人喜欢肥肉,明朝人和清朝人也喜欢。元末明初有一本教外国人学汉语的教科书叫《朴通事谚解》,书里有一段士大夫聚餐的场景:
“众兄弟们商量了,咱们三十个人,各出一百个铜钱,共通三千个铜钱,够使用了。着张三买羊去,买二十个好肥羊,休买母的,都要羯的。又买一只好肥牛。”
请注意,他们计划要买的“好肥牛”“好肥羊”,都是肥肉。
还有写于清朝的著名讽刺小说《儒林外史》,该书只要写到某人请客,只要宴席比较丰盛,一定少不了肥肉。例如《儒林外史》第十八回胡三公子请客,“当下走到街上,先到一个鸭子店,三公子恐怕鸭子不肥,挖下耳挖戳戳,脯子上肉厚,方才叫景兰江讲价钱买了。”瞧见没?买鸭只买肥鸭,不够肥就不买,膘不厚也不买。该书第十九回潘三请客,“饭店里见是潘三爷,屁滚尿流,鸭和肉都拣上好的极肥的切来”。说明只有“极肥的”才是“上好的”,只有用最肥的肉待客,才显得隆重,显得好客,显得上档次。
古人为什么爱肥肉
如果大家觉得小说不足以说明问题,OK,咱还可以翻翻清宫档案,看看皇帝和皇太后的菜单。
咸丰十一年腊月三十,御厨给刚登基没几个月的小皇帝同治备办御膳,膳单里包括四样“万年如意大碗菜”:燕窝万字金银肥鸭、燕窝年字金银肥鸡、燕窝如字锅烧肥鸭、燕窝意字什锦肥鸡。四道大菜组成“万年如意”四个字,没有一道离得开肥肉。
咸丰十一年十月初十,清代历史上最烧包的皇太后慈禧(慈禧本是咸丰的皇后,但咸丰十一年咸丰皇帝已经去世,故此慈禧升格为皇太后)吃早点,膳单里赫然写着一道“燕窝肥鸭丝”。
也许同治和慈禧并不一定爱吃肥肉,但是御厨给他(她)们供奉的膳食以肥肉为主,正说明古人习惯上认为肥肉比瘦肉要贵重,适合让尊贵的人去享用。
从春秋战国就开始编写、一直到西汉才定型的儒家典籍《礼记》是这样记载待客之道的:“冬右腴,夏右鳍。”意思是说,在冬天里,鱼肚子那个地方肥肉最多,到了夏天,鱼脊背那个地方肥肉最多,所以冬天端鱼上桌的时候,要把鱼肚朝向客人;夏天端鱼上桌的时候,要把鱼背朝向客人,这样才能让客人吃到最肥的部位。
宋朝人待客也是这样。贵客上门,主人摆上酒菜,“常恐其不肥”(朱熹语),唯恐桌子上的肉不够肥,惹得客人不高兴。宋朝人做了官,或者发了财,过上了好日子,喜欢用四个字来形容:“坐享肥浓。”肥是肥肉,浓是浓汤,只有吃上了肥肉、喝上了浓汤,才代表生活水平提高了。
把古人热爱肥肉的饮食习惯搬到今天,肯定不会被大家接受。我们知道,现代人更喜欢瘦肉。我吃过北京全聚德总店的烤鸭,以前的鸭子那叫一个肥,吃一片满嘴流油,现在的鸭子配料没变,口感却柴得要命,因为时代变了,大家讲究养生,肥鸭已经被大家扫进历史的垃圾堆了。除了鸭肉,鸡肉、猪肉、羊肉、牛肉莫不如是,只要是肥肉,一定比瘦肉便宜,比瘦肉低级。不信您去任何一家超市的鲜肉柜台上看看价格,精瘦的里脊一定比肥厚的腩肉贵出两倍甚至更多。
古人未必不讲究养生,但是在古代,大多数老百姓连温饱都不能保证,遑论减肥。从口味上讲,肥肉比瘦肉更解馋。从热量上讲,吃一斤肥肉要比吃一斤瘦肉更耐饿。所以大多数古人喜欢肥肉,并把餐桌上的肥肉当成好客的象征,当成过上好日子的象征。
多吃肥肉容易有肚腩,颇为现代女生所不喜,好在宋朝人的审美跟今天不一样。我看过不少宋朝人物画,例如《中兴四将图》《田畯醉归图》《西园雅集图》……画中男子无论贵贱,一律长着大肚腩,特别是《中兴四将图》里的岳飞,肚子大得跟怀孕八个月似的。兴许在那个以吃饱肚子为主要诉求的落后时代,成年男子肚腩越大,就越显得威武雄壮吧?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90154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