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人文故事 > >开封与中国稻谷文化
开封与中国稻谷文化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7/4/19 9:33:21 来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点击次数:

    中国是稻谷的故乡。1995年11月,中国考古学家在湖南省道县寿雁镇玉蟾岩发现1.2万年前的稻谷遗存,证明了中国之地早在新石器初期就有稻谷存在的历史证据。
    但是,若以华夏人文历史中百谷或五谷之一的稻谷而言,其真正的发源地却在中原中东部鸿(洪)沟之水流经的上古“中国”,即开封地区。
    一
    稻谷名称是华夏民族文字、文化的产物。
    尽管中国之地新石器初期就有稻谷存在的历史事实,但这毕竟距今有1.2万年的历史,当时的中国之地还没有文字、文化以及名称产生和传承。而伏羲一画所开人文之天、仓颉创造象形文字中稻谷类名称,则是距今8000年至4000年之后的事了。所以,新石器初期的中国之地,虽有自然稻谷之实,却无人文稻谷之名。
    因此,湖南道县发现的稻谷,不可能是中国华夏民族人文历史上最早的稻谷。只有到了炎帝氏族尝百草、辨五谷、创耒耜的农耕文化和黄帝史官仓颉创造象形文字之后,华夏民族人文历史上包括稻谷在内的百谷或五谷文字、文化,才开始出现和传承,且与炎帝农耕、仓颉或古人造字之地密切相连。
    仓颉本是炎帝姜姓同族,因内部矛盾与第四任炎帝姜明氏族分离,自空桑之地迁徙到开封夷门山一带,称帝建都百余年,后归顺开封北部轩辕丘(楼)的黄帝,被封为右相左史官,创造象形文字于汉代阳武县高阳乡。宋代太宗淳化三年编印的《淳化秘阁法帖》中,始有“仓颉书”正式出版,传承于世。
    故西汉易学著作《春秋纬·元命苞》记载:“仓颉史皇氏名颉,姓侯冈,龙颜侈侈,四目灵光,实有睿德,生而能书,及授河图洛书。于是穷天下之变,仰望奎星圆曲之势,俯察龟文鸟羽山川,指掌而创文字。天为雨粟,鬼为夜哭,龙乃潜藏。治百有一十载,都于阳武,终葬衙之利乡亭。”“粟”,就是古代谷类的泛称,也称嘉谷、禾黍、稷等;对于“阳武、利乡”之地,宋代罗泌《路史·禅通记》这样解释:开封“浚仪即春秋之阳武高阳乡也,或曰利乡。亦即时和保之墟也”。明代李濂《汴京遗迹志》也记载:“仓颉墓在(开封)城北时和保俗呼仓王冢是也。”
    这说明中国人文历史上最早的百谷、五谷、稻谷文字的出现和传承,与仓颉建都、造字的开封有着密不可分的历史文化渊源。
    二
    稻谷之“稻”,也称“稌”“黏”等,是上古时期稻、黍、稷、麦、菽五谷之一。它由黄帝史官仓颉或其后裔造字百谷类植物文化传承而来。西周姬旦《周礼·职方氏》记载:“其谷宜稻。”春秋时期孔子编订《诗经·小雅·白华》记载:“浸彼稻田。”战国孟轲《孟子·滕文公上》也记载:“树艺五谷,五谷熟而民人育。”东汉经学家赵岐注:“五谷谓稻、黍、稷、麦、菽也。”说明早在西周初期,作为百谷或五谷之一的“稻”谷已经在中国存在。
    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对“稻”字解释更加具体:“稌也。今俗谓黏者不黏者。未去糠曰稻……既去糠则曰稬(糯)米、曰秈米、曰秔(粳)米。古谓黏者为稻。谓黏米为稻。”“稌”的本义为稻谷,即黏米,后来也称粘米。
    由此可知,在西周之前,中国北方已经有了稻谷,早在炎、黄至尧、舜、禹三代时期,中原就已经有了善种谷物稼穑、掌管农田、教民耕种的田正农官——稷。
    “稷”,本是五谷之一。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解释:“稷,五谷之长。按稷长五谷。故田正之官曰稷……谷众多不可偏敬,故立稷而祭之。古左氏说,列山氏之子曰柱,死祀以为稷。稷是田正。周弃亦为稷。自商以来祀之。”说明自上古时期列山(神农)氏炎帝姜柱死后称“稷”开始,尧、舜、禹时期的周人先祖弃也被古人以“稷”相称,又称“后稷”。

(作者:韩鹏 责任编辑:12301-3)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
上一篇: 留守推官欧阳修
相关旅游资讯
景区推荐
推荐景区
最新热门资讯
旅游攻略
美图欣赏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90154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