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人文故事 > >开封与中国稻谷文化
开封与中国稻谷文化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7/4/19 9:33:21 来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点击次数:

    对此,战国时期荀况《荀子·成相》记载:“禹有功,辟下鸿,辟除民害逐共工。”“下鸿”,就是大禹通过疏通的方法,使鸿沟之水流向上古中国的下游之地;“共工”,原为居住开封陈留空桑的治水氏族“共工氏”,后迁徙到鸿沟之水上游的河南辉县共工城南部一带。所以,南宋罗泌《路史》记载:“(空桑)若乃伊尹之生,共工氏之所灌,则陈留矣……乃若共工氏之振滔鸿水,以薄空桑……故(南朝梁任昉)《地记》言:空桑,南杞而北陈留,各三十里,有伊尹村。”可见,彼此在上古开封地理、方位、河流等方面是对应的。
    而上古时期大禹治水的“中国”,就是鸿沟之水经常泛滥的开封地区。汉代刘向整编《战国策·秦策三》引战国秦国宰相范雎之言:“今韩魏,中国之处而天下之枢也。”“韩魏”,指战国时期鸿沟之水流经的韩国荥阳邑、魏国大梁之地。元朝丞相脱脱《宋史·河渠志》也记载:“汴水横亘中国,首承大河,漕引江湖,利尽南海,半天下之财富,并山泽之百货,悉由此路而进。”说明“汴水”曾绵延横陈于古代“中国”之地。
    唐宋时期,鸿(洪)沟也称通济渠、汴河,是中国最早的“河沟”之水。据清代《河南通志·河防考二》记载:“河沟者,鸿沟也。《水经注》:阴沟本莨荡渠,在浚仪县(今开封)北,自王贲断故渠引水东南以灌大梁,谓之梁沟。”古人认为,鸿沟即莨荡渠、阴沟、梁沟、鸿沟,此河为大禹治水、功德于天下之水。
    唐代文学家皮日休在《汴河怀古》诗中,将连接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两大文明的隋炀帝杨广,与治理鸿沟之水的大禹所建功德作对比,评价说:“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隋代汴河、大运河的修建,使中国南北水运畅通、发达,为后世中国的繁荣富强打下了牢固坚实的基础。唐代皮日休认为,唐朝文人书写隋朝历史时,将杨广沿运河下江南时乘坐的水殿龙舟,比作奢华腐败生活的象征而臭名千年。不然,可与上古时期治理鸿沟之水的大禹功德相媲美。
    鸿(洪)沟之水流经的上古“中国”,与汴水横亘的宋代皇都“中国”,同指古代包括荥阳、郑州、新郑、原阳、延津、中牟、封丘在内的古陈留郡,或汴州、开封府地区。
    三
    公元1011年,即北宋大中祥符四年,当时中国粮食主要产区的江苏、浙江、两淮遭逢大旱,水稻歉收,民心浮动,惊动朝廷。于是,堪称明君的宋真宗,听说福建一带普遍种植抗旱、期短、穗大、易种的占城国(今越南南部)水稻,当即派员从福建调运占稻种子三万斛,在江苏、浙江、两淮和中原等地大力推广种植。到了明代,这一水稻品种已成为全国性的主流品种。汉语中开始出现“占城米”或“占米”的专称。坊间为标明这个“占”字的属性,为它配上流入表意的形旁“米”,是为“粘米”。
    占城稻属于早籼稻,北宋前后自原产地占城国首先传入我国福建地区,后被宋朝广泛推广种植。根据中国古书记载,占城稻的优点一是“耐旱”;二是适应性强,“不择地而生”;三是生长期短,自种至收仅50余日;四是穗大产量高。与古代中国传统的水稻相比,具有很大的生产优势和推广价值。
    对此,元代宰相脱脱《宋史·食货志》记载:“(宋)帝以江、淮、两浙稍旱即水田不登,遣使就福建取占城稻三万斛,分给三路为种,择民田高仰者莳之,盖早稻也。内出种法,命转运使揭榜示民。后又种于玉宸殿,帝与近臣同观;毕刈,又遣内侍持于朝堂示百官。稻比中国者穗长而无芒,粒差小,不择地而生。”此外,南宋陈景沂《群芳备祖》中也有开封城厢周边地区种植稻谷的记载。
    可见,北宋时期的开封,自上古时期以来就有种植水稻的农耕传统,只是本地水稻没有占城稻穗大、产量高、生产周期短、对土壤环境要求低等优势而已。因此,占城稻才受到宋真宗的青睐,并在皇宫内玉宸殿的菜园中示范性种植,还将收割后的稻穗带到殿堂上向百官展示。
    所有这些都充分证明,开封具有上承炎帝、后稷,中传北宋皇都,下传当今开封数千年种稻农耕的人文历史,是上古尧、舜、禹三代治水、农耕的鸿沟流域和中国核心之地。
    所以,战国史书《世本》、西晋皇甫谧《帝王世纪》、北宋李昉《太平御览》、南宋王应麟《通鉴地理通释》均记载:“夏后居阳城,本在大梁之南,于战国大梁魏都,今陈留浚仪是也。”

(作者:韩鹏 责任编辑:12301-3)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
上一篇: 留守推官欧阳修
相关旅游资讯
景区推荐
推荐景区
最新热门资讯
旅游攻略
美图欣赏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90154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