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第一笛”吹奏八千年天籁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7/3/25 14:41:32 来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点击次数:
九千年至八千年前,新石器时代,河南舞阳贾湖,疏林草茂,遍地水稻。贾湖湖水静静拍岸,岸边一群身躯高大的健硕先民正细心钻刻着丹顶鹤的翼骨,长20多厘米的翼骨上,他们用骨制或石制的尺、钻、锯打出均匀的七孔,之后放在唇边,竖吹,其声脆弱。与嘴唇成45度斜吹,明媚的声音传出,这种从未听过的声音让先民惊呆了。
贾湖的先民们最先学会的是歌唱,当他们唱出胸臆时,那歌声会消散在空气中。当他们反复吹响这根骨制的管子时,那美妙的声音会反复出现。先民们开始有意识寻找发声规律,并且像制造工具一样用专门的技术造出乐器,像使用工具劳作一样,使用乐器劳作出另一种产品“音乐”。
那是“万物有灵”的时代,祭祀仪式上先民们吹响它,舞动叉形器,跳舞娱乐神灵。猎场上先民们吹响它,引诱鹤飞向等待的猎人。他们制造出很多这种奇异的管子,有五孔、六孔、七孔和八孔的,制造技术越来越纯熟了。这种奇异的管子,只有聚落里最聪明的人会制造会使用,只有聚落里有地位有尊严的人才配拥有。这些人是聚落的首领或巫师。死后,他们将这种奇异的管子和龟、叉形器郑重地放在股骨两侧,成组埋葬。贾湖聚落持续一千二百多年,后来被一次洪水毁弃。
8000年后的20世纪,1983年至2001年,河南省文物研究所、中国科技大学在舞阳贾湖经过5年的七次发掘,揭示一批极为重大的发现,贾湖遗址被确认为20世纪全国100项重大考古发现之一,并被镌刻在北京“中华世纪坛”青铜甬道的显要位置。贾湖文化则被称为“人类从蒙昧迈向文明的第一道门槛”。贾湖先民制造的那种奇异的管子出土了30余支,其中较完整的有20支。它就是改写了中国音乐史甚至中华文明史的“舞阳贾湖骨笛”。
考古和音乐学家们经过测试,用贾湖骨笛仍能够演奏出《小白菜》、《回娘家》、《崖畔上开花》等多首民歌。1999年,由武汉音乐学院创作的第一首舞阳骨笛乐曲《巫之舞》在“99巴黎中国文化艺术周”和“上海青铜艺术节”中演出,引起广泛关注和好评。2000年3月,在德国举行的世界古代乐器研讨会上,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萧兴华教授以《中华音乐文明九千年》为题,宣读了骨笛的研究成果。萧先生回忆,当骨笛悦耳的声音响了,全会场那叫静,静的令人起敬,9000年前的乐器发出的天籁之音啊。
贾湖骨笛的出土与研究成果,像神话一样,一下子把中华文明由5000年上升到8000年。这一成果改写历史同时也回归中华民族本来的面貌。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12301-3)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