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人文故事 > >张弼:智慧的醉者
张弼:智慧的醉者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7/3/6 9:23:34 来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点击次数:

    把汉字以一种艺术形式表现出来,是为书法。挂在墙上供人欣赏,是书法的重要功能。从字的态势、气息,大致能够看出作者的个性、情致,此言不虚。
    比如,你看了赵孟頫的书法,你会坚信他绝对不会是一个放荡不羁、潇洒豪迈的人;你看了祝枝山的草书,你就坚决不会认为他是一个谨小慎微、拘于小节的人。而看了明代张弼的书法后,你也不难看出这个人的一些个性。
    张弼笔下的精品,让人叹为观止。可他笔下有的大作,却会让人心里产生疑问:这是他写的吗?这个人就是张弼。
    百度是这样介绍张弼的:张弼(1425~1487),字汝弼,家近东海,故号东海,晚称“东海翁”。松江府华亭县(今上海松江)人。明宪宗成化二年进士,久任兵部郎,议论无所顾忌,出为南安(今江西大余)知府,律己爱物,大得民和。长于诗文,草书甚佳,被评为“颠张复出”。常自言吾书不如诗,诗不如文,著有《东海集》。
    从张弼的书法可以看出,他师法释怀素、张旭二家笔意较多,他的行笔谋篇有些自由奔放,个性比较张扬,笔力雄健。在当时那个时代,这让张弼显得很有“范儿”,俨然一位走在创新前沿的书法改革家。这是因为明代早期书法的审美情趣承袭元代书坛,相对比较沉寂。应该说,张弼打破了这一格局。
    最早读张弼的作品,我觉得这个人有异于常人的个性,甚至还有其可爱之处,而记载张弼的一些文史资料也证实了我的浅见。史载,张弼做京官时因讥讽权贵,遭当权者嫉恨被排挤出京,任江西南安知府。到南安后,张弼弘扬正气、严惩恶霸、架桥砌道、创办书院,甚至还亲自教老百姓习武,以防御盗寇。他还经常在酒醉后挥毫。明王鏊《震泽集》有记述:“……其草书尤为自得,酒酣兴发,顷刻数十纸,疾如风雨,矫如龙蛇,攲如坠石,瘦如枯藤,狂书醉墨,流落人间。虽海外国,皆购其迹,世以为颠张(张旭)复出也。”
    从中可以看出,张弼是个很正派的人,正派的人如果有才情,肯定能写出上乘的书法。张弼很性情,他提起毛笔,无论挥毫的速度还是力度,在那个时代绝对标新立异。张弼崇拜颠张醉素,加上又是一名武官,因此,他应该是刚正不阿、豪迈雄健的性情中人,也难怪明代的李东阳会称其“书雄”。
    张弼很可爱。他曾说:“吾书不如诗,诗不如文。”这话让人不由得想起了齐白石先生的自评:“我的诗第一,印第二,字第三,画第四。”把自己水平稍差的玩意往前边排,把自己最高妙的玩意往后排,以此抬高自己。这些“小把戏”,只能让人捂着嘴发笑。张弼向好友陈白沙炫耀自己的草书,炫耀的次数多了,陈白沙笑着评他的草书:“好到极处,俗到极处。”
    试想,也只有怀着这样才情的人物,方有这样的可爱之举,这是才情、性格、环境、情绪等多种复合因素加于其身,方造成其在艺术创作上呈现出的巨大差异。如苏东坡,他的《寒食帖》堪称逸品,但也有平凡之作传世;如祝枝山,草书佳作让人看得满怀豪情,平平之作让人看得提不起精神;如林散之,笔精墨妙,可有些作品掩上落款,你不敢相信是出自“当代草圣”之手。
    张弼好酒,亦如怀素、张旭,他们都是智慧的醉者,那些传世的佳构绝不是大醉后的挥洒。在以“台阁体”统领书风的明代前期,张弼敢于冲破藩篱,发挥书法艺术的写心抒情功能,实在难得。

(作者:张德卿 责任编辑:12301-3)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
上一篇: 柳公权的创造
相关旅游资讯
景区推荐
推荐景区
最新热门资讯
旅游攻略
美图欣赏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90154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