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的楷书,达到了成熟和完美的高度。
初唐书法四杰虞世南、褚遂良、欧阳询、薛稷,他们各自锻造了风格迥异的楷书面貌,烛照书法史。在风格传承上,他们基本抱着晋人的衣钵,承袭了晋人的法度。
颜真卿楷书的横空出世,树起了唐代楷书的高峰。颜楷相对于欧阳询、褚遂良壁垒坚实、法度森严的风格面貌,以及虞世南温润秀逸的楷书面貌,无疑开创了雄阔伟岸、浑穆开张的楷书风格,代表了盛唐气象。颜真卿之后,谁人能够再创造令人耳目一新的楷书新气象?
柳公权。是的,就是他。柳公权能够在楷书大师的群体中脱颖而出且出类拔萃,另立一座山头,十分值得探讨。
撇开楷书,读颜真卿的《祭侄文稿》《争座位帖》《湖州帖》以及柳公权的《蒙诏帖》等,对此二人的成功不应感到意外。他们没有死死抱着晋人的衣钵,一脉相承之后,非凡的创造力奠定了他们艺术大师的地位。柳公权的出色不单单是因为他的勇气和勤奋,更多的则是智慧和超乎智慧之外的元素。
多年前,笔者向老师问学的时候,曾不知深浅地求教书家如何形成个人面貌风格这一问题。老师当时只是说,这是一个继承和创新的问题。没有很好地继承,诸如形成个人面貌风格(其实也就是创新)等,一切只是缘木求鱼。
柳公权便是一个继承和创新(也可以说是创造)的集大成者。
柳公权天资聪慧,博通经书、通晓音律,对书法付出了一生的热情。柳公权师晋人和本朝大师书家,并从中化出。关于柳公权书法的师承,议论者很多,如苏东坡、米芾、王世贞、董其昌、刘熙载、康有为等,都对柳公权的师承发表过见解。这充分说明了柳公权继承和创新的成功,证明了他善于汲取前代大师的智慧和成果为己所用。可以说,柳公权是站在巨人的肩头上摘取明珠,扮亮自己的艺术皇冠。而传承有序的中国书法,晋唐以降,谁人不是受着前人智慧光辉的恩泽,滋润出了自己的艺术园地。
柳公权继承、创新的成功,与他的博学是分不开的。史载,柳公权“博贯经术,于《诗》、《书》、《左氏春秋》、《国语》、《庄周》书尤邃,每解一义,必数十百言”(《新唐书》)。他同时从儒、佛、道中汲取心灵之滋养,求得互补与平衡,求得某种超脱。他“心正则笔正”的见解,也熔铸于柳书的风骨之中。我们看了柳公权的《蒙诏帖》,会感到震撼,此帖用笔雄健、气势豪宕、笔力纵横,豪气流荡至于终篇。谁也想不到,在这么小的纸幅上挥洒出如此奔放豪迈笔墨的书家,会把法度如此严谨的楷书锤炼到精妙绝伦的境界。
柳体出现之后,楷书大师比肩的格局形成。后世谈楷书称“颜、柳、欧、赵”,“赵”指赵孟頫。虽然赵孟頫也是艺术大师,但于楷书,他与其他三位巨匠相比显得太薄弱。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90154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