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人文故事 > >北宋东京城遗址前世今生
北宋东京城遗址前世今生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7/2/22 15:34:46 来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点击次数:

    自下而上摞着的最上面的一座城池是清代开封城。清代开封城是河南省的省会,是全省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由于明末的一场特大水患,高大的开封城墙几近淤平,只露出城垛和女儿墙。清康熙元年,清政府对开封城进行复建。这次复建主要是在明代城墙基础上进行加高重筑,城市格局尚无大的变化。清道光二十一年,开封城又一次遭受特大水患,大水围困开封城8个月之久,开封城墙因遭洪水冲刷而再次破烂不堪,并淤埋3米至4米高的墙体。清道光二十二年,清政府再次对开封城墙进行加高修葺,就是现今人们所能看到的开封城墙。
    “兴也黄河,败也黄河”
    岁月流逝,沧海桑田。如今北宋东京城遗址,除地上仅存的几处遗存外,剩下的全部深埋在地下。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北宋东京城遗址在地面上消失?形成开封城地下“城摞城”奇特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
    长期工作在开封考古一线,曾任市文物局局长、市考古队队长,现为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的刘春迎在《考古开封》一书中指出,除了历史变迁、王朝更替、战争破坏等因素外,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开封城在历史上曾遭受多次重大的黄河水患。
    开封历史上第一次特大水患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秦王政二十二年,秦国大将王贲引鸿沟水灌大梁,大水围城三个月,这次大水给大梁城带来灭顶之灾,最后大梁城在大水和兵灾中成为废墟,一代名城烟消云散。之后,开封城的命运就与黄河息息相关,可谓是“兴也黄河,败也黄河”。无论是隋唐之际开封城一步步走向繁荣,还是北宋时期开封城发展成为“富丽天下无”的国际化大都会,在很大程度上都与黄河给这座城市所带来的丰富水资源分不开。然而,随着金元之后的黄河改道,黄河河床一步步逼近开封城。在黄河洪水的多次吞噬和黄河泥沙的不断淤积之下,曾经辉煌无比的开封城一步一步走向衰落,一次次被埋在黄河泥沙之下。据《祥符县志》和《开封黄河志》记载,从金大定二十年到民国三十三年,前后700多年间黄河在开封境内共决溢338处,平均两年多决口一处。据统计,在黄河的多次决溢中,开封城曾七次被淹,特别是明崇祯十五年和清道光二十一年的两次特大水患,都使开封城遭到了灭顶之灾。明末,爆发了著名的李自成农民起义。崇祯十四年二月至次年九月,起义军三次攻打开封城,官军殊死抵抗,双方在开封城展开了数场激烈的战斗。明崇祯十五年,官军企图水淹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以解开封之围。明军先于六月决朱家寨,又于九月决朱家寨和马家口。溃水在开封北郊的护城堤外合为一股,决开护城堤围困开封城。据史料记载,当年九月十五日,洪水先后冲破曹门、北门灌入,全城淹没。这次洪水退后,黄河泥沙把一座城池尽淤地下,开封城昔日繁华被厚厚淤泥掩埋于地下,只剩下夷山上的铁塔、繁台上的繁塔和玉皇阁等极少数高大的建筑成为这场特大水患的历史见证。清道光二十一年的洪水围困开封城达八个月之久,洪水退后,开封城几乎被淤为平地,元气大伤,只剩下西墙中段和南段的部分残垣暴露在地面少许。上世纪50年代大规模深翻土地时,又将此段残垣全部挖平,至此,巍峨壮观的北宋东京外城,在无情的黄河水患和人为的破坏下从地平线上消失了。
    中国古代的都城,大多历经数朝建都,但由于兵火战乱、城毁国亡等原因,不得不抛开旧城,另选新址营建新的都城。但是开封虽历经兵灾水患,却是在原来的城址上屡淹屡建、屡毁屡建,历代城址的位置都没有发生很大的变化。特别是从唐汴州城至今,其间虽经过1200多年的风雨沧桑,但城的总体格局却没有发生任何变化,可谓是沧桑巨变、格局依旧,这在中国古代都城发展史上是十分罕见的。这当然跟开封人根深蒂固的“夷门自古帝王州”的传统思想理念有着密切的关系。在上古时期,开封附近的自然环境还是比较优越的,这种优越的自然环境,非常有利于早期开封城的产生、形成和发展。所以,历朝历代都想在此定都,使得开封的政治地位一路飙升,再加上经济的繁荣,使人们“夷门自古帝王州”的传统思想理念得到不断强化。正因如此,开封历史上的一代代先民特别热爱自己脚下的这方热土,眷恋世世代代居住的家园,一次次的战争、一次次的洪水毁掉的只是原来的城池,洪水过后,先民们仍在这块土地上顽强生存着,城池建了淹、淹了再建,生生不息,如此重复也就形成了这种“城摞城”的奇观。
(作者:刘洋 责任编辑:12301-3)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
上一篇: 贤能的员半千
相关旅游资讯
景区推荐
推荐景区
最新热门资讯
旅游攻略
美图欣赏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90154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