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2000年历史的许昌杜寨书会,你听过吗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7/2/14 15:42:38 来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点击次数:
“俺村每逢三、七有会(农村集市的俗称)。”74岁的杜留臣说,他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参与筹备书会,直到现在,仍在为艺人服务。 通许县现代曲艺说唱团此次来了3位艺人。艺人高秀菊说:“这已是我们连续来的第四个年头儿了。这里对我们照顾得很好。这次,我们带来了《小八义》等传统书目。”
“他们刚才拉的是‘大起板’,和开场锣鼓一样,都是为了招揽观众。”《中国民间曲艺音乐集成许昌卷》主编,许昌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组委会委员、评审技术专家组组长王文亭说,“一个人一个班,一个班一台戏,河南坠子、大鼓书、三弦书等轮番上演,语言、形式、内容很接地气,所以杜寨书会这种民俗形式很容易被接受。”
杜寨书会兴起于公元10年前后,比宝丰县马街书会和山东省惠民县胡集书会早1200多年,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书会。2009年,杜寨书会被确定为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相传,2000多年前,这里已经形成村落,村周有沟河环绕。有一年的正月十三,刘秀被王莽追杀至此。危急关头,一位说书艺人把刘秀藏到村北一芦苇坑里(传说,现在那里的芦苇叶上还留有刘秀的4个手指印),使刘秀躲过一劫。
后来,刘秀称帝,为了报答说书艺人的相救之恩,就委派当地一富户,每年正月十三召集各地说书艺人到此聚会,展示技艺,亮书、卖书。对于所有来到这里的说书艺人,当地都管吃、管住,提供各种方便。若卖不出去书(即无人请去有偿演出),他们还送返程路费。
年复一年,正月十三,这里就成了说书艺人一年一度的聚会地,亮书卖书场,是为书会。
随着历史的发展,年复一年为书会提供义务服务,已成为杜寨村群众的习惯。但因朝代变更和社会动荡,最初由朝中帝王出资为书会提供经费,演变为杜寨当地群众中有威信、德高望重、有一定经济实力且乐于行善的人对书会进行资助。因为书会的起源是为了报恩,所以一些得到过别人帮助的人为了报恩,就会为艺人提供各种服务。
书会分“赶会”“亮书”和“写书”三个环节
王文亭介绍,杜寨书会是民间曲艺说书艺人在固定时间、固定场所进行艺术交流、展示的传统集合形式,分“赶会”“亮书”和“写书”三个基本活动环节。
每年,从正月十一、十二开始,各地说书艺人陆续来到杜寨。杜寨一带村庄的群众像过年一样割肉买菜,磨面蒸馍,整理住处,接待艺人。书会会首开始筹备有关事宜。
正月十三是杜寨村庙会,杜寨村有唱大戏的习惯。为了给杜寨书会提供方便,到了正月十三这天,杜寨村群众自己请的戏班子停唱一天,并召集人维持秩序,保证安全。
正月十三为正会。这天,来自各地的民间艺人负鼓携琴,在麦地里、高岗处摆下摊子,以天作幕,以地为台,打起简板,拉起琴弦,说书竞艺,期待“写书人”前来“写书”。周围百里的村民也身着彩装,扶老携幼,从四面八方络绎不绝地“赶会”。
王文亭说,“写书”(即请说书艺人去演出)的人过去是一些乡绅,新中国成立后一段时间是生产队队长、大队党支部书记,现在是个体商户和企业领导,还有一些添子应孙、祛病除灾、修缮房屋的人。他们可以在会上任意挑选,看中哪一摊子就“写”哪一摊子。之后,“写书人”便给艺人留下地址、定金。
书会后,艺人按时到指定地点演出。卖书者与买书者虽然没有立下字据,但双方都以诚信为本,从没有违约过。同时,杜寨书会吸引了各种商贩来此做生意。所以,书会又成了物资贸易会。
覆盖面广、表演场面宏大、风格独特
由于杜寨书会是各种曲艺、民间说书艺人的集合地,所以它的传承取决于各种文化曲艺的传承,波及范围非常广。
(作者: 责任编辑:12301-3)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