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人文故事 > >宋代立春文化
宋代立春文化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7/2/4 9:39:22 来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点击次数:

    农历正月初七是今年的立春。作为二十四节气之首,立春到来意味着春天的开始,一年四季由此开始了新的轮回。所以在古代,立春是一个重要的节日,相应地也就孕育了古老的立春文化。在今年的新春序幕正式拉开之际,让我们走进宋代,品味那个时期的立春文化。
    鞭春
    立春文化首先表现在丰富的迎春活动和迎春习俗,譬如鞭春。鞭春就是鞭牛,或称鞭春牛,寓意劝农励耕、祈求丰年。“一年之计在于春”,立春的到来意味着耕耘播种季节的到来,而耕牛是农耕时代重要的生产力。“朝耕草茫茫,暮耕水潏潏。朝耕及露下,暮耕连月出。”(王安石《耕牛》)因此为鼓励农业生产,以立春为候,示农耕到来,鞭打春牛就很富有象征意义,立春也因此在民间又有了“打春”之说。当然这里的春牛是泥制的,即土牛,一种鲜明的迎春文化符号。
    有关北宋东京的鞭春活动,《南渡录》记载道:“靖康元年正月初六日,京师立春节。先是,太史局造土牛,陈于迎春殿。至是,太常寺备乐,迎而鞭碎之。此常仪也。”这表明鞭春是一种制度化的官方活动。《东京梦华录》的记载更加生动:“立春前一日,开封府进春牛,入禁中鞭春。开封、祥符两县,置春牛于府前。至日绝早,府僚打春,如方州仪。府前左右,百姓卖小春牛,往往花装栏坐,上列百戏人物。”
    南宋鞭春活动一如旧制旧俗。《梦粱录》载:“临安府进春牛于禁庭。立春前一日,以镇鼓、锣吹、伎乐迎春牛,往府衙前迎春馆内。至日侵晨,郡守率僚佐,以彩仗鞭春,如方州仪。”《武林旧事》也载:立春“前一日,临安府造进大春牛,设之福宁殿庭。及驾临幸,内官皆用五色丝彩杖鞭牛”。可见迎春、鞭春活动气氛热烈、仪式讲究,韩维的诗作《立春观杖牛》有证:“有司谨春事,象牛告田家。微和被广陌,缨弁扬蕤葩。伐鼓众栾兴,剡剡彩杖加。盛仪适未已,观者何纷拿。因思古圣人,时儆在不差……”
    文彦博作有一篇《土牛赋》,赋中说“国家以上遵古典,下示烝民,出土牛而应候,俾农事以知春”,鞭春的文化品位和文化意义自不待言。
    春幡、春胜
    立春的文化符号除春牛外还有多种,譬如春幡、春胜。《东京梦华录》载,立春到了,东京城“春幡雪柳,各相献遗。春日,宰执、亲王、百官皆赐金银幡胜。入贺讫,戴归私第”。《梦粱录》载,立春之日临安“街市以花装栏,坐乘小春牛,及春幡、春胜,各相献遗于贵家宅舍,示丰稔之兆。宰臣以下皆赐金银幡胜,悬于幞头上,入朝称贺”。
    春幡为彩色小旗,与春胜都是立春日的饰物。此俗起源甚早,北宋人高承编纂的《事物纪原》引《后汉书》曰:“立春皆青幡帻,今世或剪彩错缉为幡胜,虽朝廷之制,亦镂金银或缯绢为之,戴于首。”南宋时编纂的大型类书《锦绣万花谷》,谈到节令,从元日到除夕,介绍源流、风俗、祭祀、诗文等,细致至极。该书对于春幡这样记载:“立春日,士夫之家剪彩为小幡,谓之春幡。或悬于佳人之头,或缀于花枝之下。”据此可知,作为立春时节的饰物,春幡可戴于头上也可挂在树枝,从朝廷到民间莫不如此。黄庭坚诗句“邻娃似与春争道,酥滴花枝彩剪幡”,辛弃疾词句“春已归来,看美人头上,袅袅春幡”,都描写到春幡。至于王公大臣戴的春幡,如上文所引,由朝廷赐予,且材质讲究。
    胜,自古以来就是妇女的一种首饰,历史悠久。立春时节,女子佩戴用彩纸、金箔或布帛做成的彩胜作装饰,故又称春胜,宋代十分流行。苏轼诗句“分无纤手裁春胜,况有新诗点蜀酥”,可见春胜也是裁剪而成。

(作者:邓高峰 责任编辑:12301-3)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
相关旅游资讯
景区推荐
推荐景区
最新热门资讯
旅游攻略
美图欣赏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90154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