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经进入腊月。“寒家岁末无多事,插枝梅花便过年”,是诗人的优雅做派。似我等天天忙碌只为稻粱谋的小民,少有这样的惬意。
这个冬季的雾霾,比起往年,还要猛烈一些。这个上午,已是九点半左右,从十九楼的窗口北望,依然白茫茫一片,望不到树影楼宇,望不到人影车流往来,让人疑似去了另一个国度。萧索的冬日,本来就了无诗意,这下更显得无聊。
无聊便翻书。休闲一下,也是一种解脱。近段时间,喜欢读方志。有人认为,那些官修的史志没多大价值。其实不然,那里面描述的民俗风情,透着浓郁的生活气息,根本没有官样文章的死板。
比如,即将到来的腊八节,就有不少说头。何为“腊”?《风俗通》这样解释:“腊者,猎也。”上古时代,人们冬日打猎,获取禽兽好祭祖祭神。也称“腊祭”。人们行腊祭之礼以祭祀八神,祈求“土返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古代称祭百神为“蜡”,祭祖先为“腊”,秦汉以后统称为“腊”。因祭祖活动往往于农历十二月举行,人们便将此月称为“腊月”。腊八也就是腊月的第八天。
尽管《礼记》里有“天子大腊八”的记载,但关于腊八节的来历,主要有两种版本。一是佛教始祖释迦牟尼成道的纪念日。相传,释迦牟尼在悟道前苦修六年,每日食稀米粥一顿,在腊八这天因饥饿劳顿而昏倒。这时,恰巧有一牧羊女经过,并救活了他。在菩提树下,释迦牟尼当天得道成佛。后人为了纪念他而始兴“佛成道节”。中国佛教徒出自虔诚,遂与“腊日”融合,方成腊八节。二与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有关。朱元璋早年曾落难受苦。相传,腊八这天,他从老鼠洞里挖出一些红豆、大米、红枣和杂粮,熬成了粥,大快朵颐。他称帝后,为示不忘苦难的过去,便把这一天定为腊八节。
其实,民间喝腊八粥的风俗,在宋朝的时候就已经流行。开封是腊八节的发源地。过去到了腊八这天,开封家家熬粥、人人吃粥。腊八粥原先叫“七宝五味粥”,“五味”指五谷杂粮,“宝”指干果,就是将干果、五谷杂粮加水熬制成粥,人称之为腊八粥或八宝粥。
做腊八粥的原料,可谓丰富多彩,谷豆类有红豆、黄豆、绿豆、黑豆、小麦仁、燕麦、小米、大米、糯米、花生等,干果多为板栗、大枣、蜜枣、桂圆、青果、松仁、核桃仁、莲子、百合、银耳、桃脯、柿饼、葡萄干、杏脯等,总计不下二十种。
喝腊八粥,是庆祝人寿年丰,预祝来年五谷丰登、国泰民安。开封十冬腊月,天气奇冷,有“腊七腊八,冻死叫花(乞丐)”、“腊七腊八,到处冻个大疙瘩”的说法。一锅腊八粥,热热乎乎,冲淡了寒气,增加了暖意。每逢这一天,寺庙都施粥济贫。寺庵僧尼多送粥给居民和儿童吃,说吃了可免灾避祸。
古人的腊八粥里,有哪些东西呢?我查看了多种方志,发现不少有趣的文字,让人浮想联翩。
清宣统二年《陈留县志》记载,人们“合麦、米、粟、枣为腊粥”。这符合当时陈留的地理环境,“地瘠民贫。合四境而论,东北地方胶淤洼,下雨稍频,禾辄淹没,且北跨黄河滩碱,更属不毛;西南一代,厥田虽名上等,然不过彼善于此,其数又实无多”。尉氏人“早饭以米、豆、枣、莲子、白果等煮粥食”。兰考“人们早饭习惯喝枣米粥,即枣、红豆、黑豆、绿豆、葡萄干、米、冰糖等放在一起熬制的粥”。杞县“腊八早饭各户食粥,一般平民以小米、黍米、豇豆、红枣、红薯煮成;富户用小米、大米、糯米、红枣、核桃仁、莲子、百合、白果、龙眼、山药、毛栗为原料,谓之‘八宝粥’”,“且制量甚多,当日食用之余,次日后每日吃少许,直吃至祭灶或除夕”。能把腊八粥保存半个月以上,不知道当时的人们,在没有冰箱、冷库等条件下,是怎样把腊八粥保存那么长时间的?这腊八粥会不会馊呢?
贫富有差,丰俭由人。原开封市郊区的人们,“富家多以糯米、果脯、莲子、百合、银耳、玫瑰、青红丝、红白糖为原料煮成‘八宝粥’,一般人家多用大米、小米、红豆、花生、红薯、红枣、白糖等五谷及干果熬制成粥”。而据《顺河回族区志》记载,“富有家庭吃粥是比较有讲究的,除了小米,还有糯米、绿豆、豇豆、红枣、花生仁、百合、白果、薏米仁、怀山药、栗子、龙眼、白糖等。一般人家则不然,锅里下些小米,放一些红枣,切上一些白薯(也称红薯)、红(胡)萝卜,也有少数人家放上一些花生仁,把粥熬稠一些,吃一顿‘应景’饭算了”。即便是穷人,腊八粥也不能为稀饭。稀饭由稠变稀,性状呈米、水分离状即为“澥”。 方志上有记载,腊八粥必须一次做好,切忌做成澥饭。如果粥饭一澥,象征来年有不祥之兆。
腊八粥,另一种叫法为枣米饭。据传,这一天是枣树的生日。在这天早上,人们先将枣树对砍一刀,把粥饭涂抹于刀痕处,口里念“枣树吃了腊八饭,来年枣儿结成蛋”,以祈求来年丰收吉利。其实,这种做法,相当于现在的果树环剥,确实能提高果实产量。
有道是,“三里不同俗,十里改规矩”,“三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在这天,人们不仅仅吃枣米饭之类的甜食,还有咸食。在河南一些地方,就有这样的风俗。同属三门峡管辖,渑池人食用“小米、大枣、柿饼、核桃仁、豆子、萝卜、白菜、花生仁混在一起煮成的粥”,陕县人则食用“饺子和小米、大米、大枣、柿饼、核桃仁、豆子、萝卜、白菜混在一起煮的粥”;同属焦作管辖,修武人用“大米、小米、红薯、大枣、豇豆、绿豆、花生米、柿饼,配够八样,熬粥以食”,孟州人的腊八粥“由米、面、豆类、花生、枣、豆腐、粉条等物做成,鲜而不腻”,而温县人则“将大、小米,各色豆类以及花生仁,杂以粉条、豆腐,共煮成咸味稠粥”。不难想象,这后面两种食品,有点接近开封人喝的豆沫或咸汤。
吃腊八粥,寓意“农事毕,六陈足”,一年到此停止一切农活,人们准备置办年货迎新年。
在开封不少地方,腊八粥做好后,人们要先给祖先献上一碗,表示与逝去的先人共度腊八。本家之间、近邻之间互送腊八粥,其中有淳厚的民风和浓浓的人情味。人们不但将腊八粥分给家禽、家畜吃,还在果树、农具、门窗上抹上一把粥,预祝家畜兴旺、果树茂盛多结果子,祝愿门窗也能善解人意,照看好家门。旧时这天早上,少女要扎耳朵,俗谚“腊八腊,扎耳朵,又不疼,又不发”。
“冬至腊八二十三,过年丢下七八天”,“腊八插花,祭灶年下”……开封一带,把腊八当作百无禁忌的“黄道吉日”,是男女定亲、婚嫁的喜庆佳期,故此日多办婚嫁喜事。
“吃罢腊八饭,就把年来盼,还把年事办。”喝一碗热气腾腾的腊八粥,年的气氛就在心中开始慢慢升腾。“腊八、祭灶,年下来到,小妮要花,小小儿要炮;老婆儿要新衣裳,老头儿打饥荒。”一过农历腊月初八,年味儿越来越重,人们会越来越忙,紧锣密鼓,开始过大年的准备工作。
有关时光旅行的故事,总能引发人们津…[详情]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90154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