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思张潘二妃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6/12/23 1:22:43 来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点击次数:
据说汉献帝刘协与张潘二妃是患难之交,自由恋爱。相传,张潘二妃是洛阳人,公元198年,董卓之乱,汉献帝被挟持长安,六年后返回东都洛阳。当时,洛阳一片瓦砾,众官员靠挖野菜度日。一天,刘协在郊野看见一株桑树,树上结满了紫红的桑葚,但刘协却无力采摘。
此时,两个挖野菜的十六七岁的姑娘看见刘协渴望的眼神,便提着竹篮子走了过来,见到汉献帝的窘态,嫣然一笑,攀上树枝,摘下许多桑葚让献帝充饥。
刘协感慨万分,暗暗记住这两个年轻的姑娘。
汉献帝迁都许昌后,过上了衣食无忧的安定日子,时常记起洛阳的那两名采桑女,有时甚至为此闷闷不乐。曹操得知情况后,派部下到洛阳四处打探,终于找到了那两名女子,并把她们迎到许昌,献给汉献帝。
张潘二位娘娘,不像伏皇后、董贵妃那样,出身名门官宦世家,打小养尊处优,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滋润生活。她们进宫前,都是洛阳乡下的采桑女、养蚕女,终日劳作于田间地头,甚至半夜三更还要站在蚕席前,一边喂食白白胖胖蠕动的蚕虫,一边听着蚕食桑叶的窸窣声入梦。到许昌后,两位妃子决定种桑养蚕,造福人民。
入宫不久,二位娘娘恳请皇上允许她们在宫内植桑养蚕,皇上二话不说,就允诺了她们。
张、潘二妃将桑树种植到皇宫御园里面,精心培育后移植宫外,加以推广,许都近郊的村庄,遍种桑树。二妃又传授村民养蚕之术,
在她们的影响和带动下,许都故城周围的百姓,逐渐学会的植桑养蚕技术,从而促进了当地种植结构的调整,增加了百姓的收入,当地百姓对张潘二妃甚是爱戴。
一个烟雨茫茫的早晨,张、潘二妃到附近村庄查看桑园植桑情况,途径一小河时,突然听到有小孩儿落水,二妃奋不顾身,一齐跳进河里救人,孩子得救了,由于水流湍急,二妃却被滚滚的波涛吞没了。等村民们把二妃救出,她们已经停止了呼吸。她们死后,汉献帝悲痛欲绝,用极高的规格,将她们葬于皇城根儿下的村子西头,并将该村改名为“张潘村”。风雨1800年过去了,慕名而来的人民总会怀着虔诚的心吊唁她们,缅怀她们的英雄壮举。
如今许昌县的张潘镇,就是因葬有汉献帝舍命救人的张、潘二位娘娘而得名。
人民常说“有一种精神最为宝贵,有一种精神最为震撼,但它的代价或许是付出生命和鲜血,这种精神就是舍己救人。”
在看到别人危难之时,在涉及自己生命安全时,身居皇室,享受荣华富贵的张潘二妃没有太多的思考,她们只做出了一个选择——救人!我们不得不感叹她们的这种精神。也许能成功救起落水孩子,并且自身毫发无损无疑是最理想的。可是面对汹涌的波涛,救人的机会稍纵即逝,怎容人有片刻犹豫!如果首先考虑自身安危,可能再也没有下水救人的勇气了。危急时刻,更显现了张潘二妃两颗赤诚的心和奋不顾身的崇高精神。
这无疑体现一种本能的淳朴情怀,一种博大的人间真爱,事实上,这种大爱大义与时代与身份与金钱与地位是没有任何关系的,这是人性的本能。
历史上曾有赵云不顾自身安危,七进七出救主刘禅;有舍己救人的志愿军战士罗盛教,被誉为国际主义战士;有人民解放军王杰,舍生忘死救民兵,被领袖毛泽东首肯为“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现有雷锋精神,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等等。
张潘二妃的舍己救人大爱却没有太多的人去赞美,而原本她们就没有让后人赞美的意愿,但这种情怀却是用这种宝贵的精神诠释了生命至高意义和社会崇高正气。
张潘二妃舍己救人的伟大壮举,挟裹着岁月的芬芳,传递着爱的正能量,彰显出了炎黄子孙高尚的道德底蕴和人性光辉,彰显出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记住她们,是记住一种精神,也让温柔善良的她们含笑九泉,永垂不朽。
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人们曾喊响一个响亮的口号:“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它曾成为当时的做人准则。现在虽然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但这种无私无畏的救人精神不但不应当发生变化,而且应当传承和发扬光大。谁家有个大事、遇上难事,都会自觉伸出援手,给予无私帮助;在城镇居民和公职人员中也不乏其例,这就是“我为人人”的精神。但从另一方面看,由于经济利益的驱使,当今社会有不少人只讲物质不讲精神,认钱不认人,钱亲人不亲,只求人为我,不想为别人,见死不救、惹事逃逸之事时有发生,甚至一说到救人,就问“给多少钱”,一讲精神,就问“多少钱一斤”,有的救人者则被诬为肇事者,这种怪象无疑是对人间正气的一种玷污,不但严重挫伤了好人做好事的积极性,而且导致了人情谈漠,爱心消减,不能不让人忧心。比起见义勇为、舍己救人的英雄人物来,这样的思想和行为无疑是一种社会的悲哀,与时代精神多么不相称!
在物质条件日渐丰富和充分尊重人权的今天,珍惜人的生命已经提到至高无上的位置,人在生与死面前有了更多的自由选择权。新的时代,人们除了追求生活富足,除了个人物质享受,还需要弘扬舍己救人的献身精神。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仅经济建设要大发展,而且精神文明建设也要适应新常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对转变社会风气至关重要,而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需要各种正能量的引领,大力弘扬主旋律。
如今,1800多年的历史风云早已消散,回头凝望张潘二妃舍命救人的故事,我们甚至能够更为清晰地感到,曾经美丽的她们是汉献帝的心爱女神,更是我们心爱的女神,她们的大义大爱,永远让人追忆,让人追思。
(作者: 责任编辑:12301-3)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