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练兵台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6/12/23 1:02:13 来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点击次数:
曹操练兵台位于襄城县范湖乡北3公里处的城上村,这座历经千年风化的土丘,静卧于一片沃野之中。如今登上这座三国古城遗址,那个年月的刀光剑影、战火硝烟,魏武帝曹操挥鞭督军、指点江山的那份从容、自信,仿佛浮现眼前,耳边也似乎传来阵阵号角声,夹杂着将士的喊杀声和战马的嘶鸣声,一卷漫长的历史画卷在此徐徐展开。
曹操练兵台所在地是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遗址,这里地势平坦,沃野无际,理应是人们安居乐业、休养生息的一方乐土。然而东汉末年的战乱,各地军阀相互攻伐,却使这里成为人烟稀少的荒芜之地。曹操“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诗句,就是这里真实的写照。
建安元年(公元196年)2月,曹操攻下许县(许昌市)之后,采纳谋士荀彧、枣祗等的建议,以许昌以南的地区为试点基地,在中原地区强力推行屯田政策,着力解决事关军心民心、奠定一统霸业的粮食问题。
屯田包括民屯和军屯,曹操下令在许都周围招募流离失所的农民,让他们和士兵一起屯田。屯田政策的实施立竿见影,当年就获得了丰收。随后,曹操又下令在许都周围及各屯田区,疏浚旧河道、开挖新河渠,形成密如蛛网的运粮水系。从此,曹操统领的辖区内五谷丰登,运粮河道畅通无阻,曹军经济实力大增,这为曹操征伐四方,提供了雄厚了物质基础。
同年9月,曹操采纳荀彧的建议,迎汉献帝迁都许昌,实现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宏大战略。汉献帝擢升曹操为“大将军”、封“武平侯”。曹操掌握了政治上的主动权,他雄霸天下的气势随着军事实力的激增而越发显现。
当时的许都城,在今天的许昌市以东十多公里处。最初,曹操派人把许县老城旧时的官署加以修葺、扩建,作为朝廷的皇宫御殿,这座老城很小,周长只有1.5公里,后来曹操又在老城外围修建了一座周长7.5公里的外城,并修建了百官府第,曹操也搬进了许都城内的丞相府第。
曹操为了提高防御能力和将士的战斗力,需要寻找一处操练兵马的理想之地。他派人勘察地形,决定在许都城外修筑城池,最终选定的是“典农中郎将”任峻的屯田区。
任峻的屯田区位于今襄城县范湖乡城上村所在地,曹操在勘察地形时发现,这里是一马平川的肥沃土地,再加上这里离许都不远,向北扬鞭跃马,不到一个时辰,就可以抵达许都,是操练兵马的理想场所。曹操于是选派士卒,召集附近的屯民,在这里先修建了一座南北长500米、东西宽350米的小城,城内修建楼台宫殿,主要供曹操和部将休息居住或讨论政事。内城修好后,曹操又修建了一座东西长1150米,南北长1300米的外城,按当时的筑城标准,这应该算是一座中等规模的城池。在外城还建有成排简易的房舍,供驻守的兵卒居住。这座练兵城承载了当时曹军居住、卫都、军演的诸多功能,不仅是曹操雄霸中原、屯田练兵、聚贤论事的军事要地,也成为三国历史中永久的记忆。
作为训练部队的场地,练兵城的防卫自然严密,这里也成为曹氏核心集团内部商议重大事宜的主要场所。因此,练兵城发生了许多决定东汉和曹魏政治命运的政治、军事议案。
公元200年,曹操和北方军团袁绍的矛盾日益激化,曹操召集麾下谋士讨论是否对袁绍开战。这是曹操与袁绍“官渡决战”之前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曹营内分为主和派和主战派两大阵营,双方各持己见、争论不休。
曹操有一个谋士郭嘉主张备战。郭嘉是一位出类拔萃、远见卓识的年轻谋士。他力排众议,提出了曹操有“十胜”,袁绍有“十败”的观点。郭嘉从道、义、治、度、谋、德、仁、明、文、武十个方面,分析了曹操必胜,袁绍必败的道理,折服了众人,也使曹操最终下定了“官渡之战”的决心。曹操制定了周密的作战方案,结果如郭嘉所料,曹操大胜,最终统一了北方,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公元208年,彻底平定了袁绍和乌桓残余势力的曹操,又准备征伐刘表和孙权的割据势力。在这以前曹操是胜多败少,庞大的袁绍军团都被彻底荡平,如今自然不会把胆小无谋的刘表、寄人篱下的刘备和偏安江东的孙权放在眼里。在一片主战声中,曹操南攻刘表,胜利后又率军和孙刘联军战于赤壁,结果曹军大败。此后,曹操败多胜少,三国鼎立已成定局。
最早作为操练兵马的练兵城,因曹操和拥曹派的重要人物,多次在这里密议军国大事,所以被叫做“曹操论事台”,又被叫做“论城”。因还有许多战死的曹魏将帅被埋葬在“论城”周围,因此,这里又有“魏武将茔”的称谓。
公元220年,曹操病逝。曹操的儿子曹丕继位,改国号魏,尊称曹操为魏武帝,并改许县为许昌县,后又迁都洛阳。曹丕去世后,曹叡继位,史称魏明帝,他命人在论城内的高台上建了一座庙宇,以供奉曹操、曹丕父子和文武功臣的赫赫功勋,时人称为“皇帝庙”。庙中立有《魏武将茔碑记》,碑文记载了文臣武将追随曹操南征北战的功绩。
随着一千多年的风雨侵蚀,当年有着练兵台、论事台、论城不同称谓的城池和城内的辉煌建筑,早已不复存在,只留下一座荒废的孤台,附近的魏武将茔也难以寻找。历史就是在这样的轮回中,积淀着它的丰富和厚重。
(作者: 责任编辑:12301-3)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