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沧桑高底河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6/12/21 20:50:42 来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点击次数:
高底河沿岸的村庄,家家户户都有在河堤上和河堤两侧栽种树木的习惯,这些树有梨树、柿树、枣树、杏树、桃树、槐树、柳树、榆树、杨树。长大后,槐树打家具,榆树作栋梁。柿树有“铃铛柿”、“磨盘柿”,枣树有“灵枣”、“笨枣”。梨树有“落花甜”、“马蹄黄”。割罢麦,“落花甜”才鸡蛋大就可以吃了,且脆甜爽口。“马蹄黄”则不然,这时候吃上一口,酸涩难咽。等到八月里你看吧,个个长得比拳头大,浑身金黄,香气诱人,一咬一个脆,一嚼满口甜。梨汁多得咽不及,顺着嘴角流。杏树有“麦黄杏”、“八达杏”,桃树有“大白桃”、“红脸王”。“八达杏”面,“麦黄杏”甜。“大白桃”吃着养人,“红脸王”拜寿最体面。
河堤上长满了各种野草,茎叶茂盛,密不透风。有茅草、葛巴秧、野苇子、黄蒿、勾勾秧、萋萋芽、绞股兰、驴尾巴蒿、星星草……还有欺负所有野草的涩圪拉秧。它生命力极强,秧子细而长,且十分结实。浑身长满了倒钩刺,连叶梗也十分扎手。牛羊驴马不吃它,割草的不敢碰,它便更加猖狂。它的秧子能绕着苇子杆、野草茎向上攀爬,边爬边长,直到把苇子、野草压倒,盖严,使它们不见阳光,慢慢枯黄。它压在野草身上仍不甘心,贪婪地昂着嫩头,四处张望着寻找可以攀爬的植物。因此,在有涩圪拉秧生长的地方,很少见到其它野草能同它抗衡。
村内或村外的河堤上还生长着野酸枣、野棠梨、野葛针、野构树。这些矮矮的树丛,枝干上大都生长有一扁指长的利刺,手碰上就会被扎流血,且疼痛难忍。虽然野酸枣到秋季红得诱人,吃着脆甜;糖豆大小的棠梨霜打后吃着甜面,可一看到它周围的利刺,人们便望而却步,不愿上前采摘,从而导致这里成了十分隐蔽的地方。
有一种名叫獾的野生动物,经常在高底河河堤上的树丛里深挖洞穴,繁衍生息。河堤上经常见到野獾出没,它生性警觉,奔跑速度极快。野獾体重七八斤,体长一尺半左右,长有一拃长的短尾巴。毛灰色泛黄头,面部有三条半指宽的竖条白纹,腹部和四肢黑色,头长耳短,前肢爪特长且尖利,善于掘土挖洞。野獾食性杂,以昆虫、蛙类、鸟类、瓜类和植物为食。每窝产仔3-4只,毛皮可做皮衣、褥垫。肉可食,脂肪熬制后,可治疗烫伤,疗效甚佳。八里营村的刘红恩就经常把熬制好的獾油,送给周围有需要的群众。
刘红恩、张怀清是远近闻名的捕獾能手。他俩捕獾,一是用夹子夹,因獾个头大,力量大,会轻易挣脱一般的捕鼠夹子,就特制比捕鼠夹大几倍的夹子。獾十分警觉,见到夹子和诱饵就绕开。他俩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把夹子直接放到洞口。但要用獾刨出的新土虚掩在夹子上,獾稍不留神,踏上去便被夹子牢牢夹住。二是用烟熏,在獾洞口点燃稍潮的麦秸,待浓烟冒起后,向火苗上撒研成细末的硫磺,用扇子朝洞内扇浓烟。不大一会儿,獾便被浓烟呛出来。出来一个用麻袋罩住收紧袋口,十拿九稳。虽然群众不断捕獾,但仍有漏网之鱼。
1955年夏,高底河上游阴雨连绵,连降大雨、暴雨,高底河河水猛涨,一连三天河水满槽,有的河段已出现漫堤现象,河中游的沿岸村庄有不少被河水泡软的獾洞向外涌水……从1950年至1956年,高底河就有三年出现决口,给沿河两岸的人们带来了严重危害。
1957年,许昌专区组织许昌、鄢陵、长葛、扶沟数万民工对高底河进行疏浚。在许昌县境内基本上是开挖新河。从苏桥镇官王到滹沱村潩水河段裁弯取直,自滹沱村南到高桥营段走青泥河河道。新开挖的河道奔东南方向入临颍境归淮。此段原称之高底河的水源被挖断,从而被废弃。新河名叫清潩河,是原清泥河和潩水河治理并道后,各取其第一个字而得名的。
高底河经历了近1800年的历史沧桑,她的功过是非,她给人们带来的酸甜苦辣,世间自有评说。高底河废弃后,河堤被沿岸群众拉土垫地,打坯烧窑,几年间便夷为平地,如今平地上也盖了房屋,寻不到当年的一点痕迹了。虽然时过境迁,但那些上了年纪的人仍然会经常想起高底河,想起河两岸高大的河堤,想起村庄四周的潺潺流水,想起河湾里的荷香鱼肥,想起河堤上的脆梨红柿……
[1][2]
(作者: 责任编辑:12301-3)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