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沧桑高底河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6/12/21 20:50:42 来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点击次数:
新中国成立初期,许昌县境内有一条高底河,自西北流向东南,贯穿许昌县全境。这条河的河底甚至比两岸地平面还要高。河底高,水位也就高,高底河的水位在汛期高过了堤外房顶。
这条河的由来要追溯到东汉末年,那时候中原大地军阀连年混战,百姓生灵涂炭,粮食奇缺,民人相食。曹操迎汉献帝都许后,首先兴水利,拓荒原,增加农业收入。“是岁用枣祗、韩浩等议,始兴屯田。”为解决农田灌溉问题,曹操决定引西山水自流灌溉农田。他根据许昌西高东低的地势,水势自西北向东南的自然流向,命枣祗率将士均匀起土,在平地上堆积筑堤,一层一层加高夯实,形成了最初的高底河。
高底河秋湖段向东十余里,便是汉献帝居住地许都“古城”。引水自流灌溉农田后,曹兵收获甚丰,进而广兴屯田。数年中仓廪皆实,两岸人民亦从中受益,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物资基础。
“具茨山下来源头,潺湲昼夜无时休。”这是清乾隆年间,许州知州甄汝舟《潩水河》中的诗句,点明了高底河的发源地为具茨山。
高底河发源于现在的新郑市沟草园,具茨山之阴,向东南经禹州西北陉山,南流经长葛、许昌。上游河段叫潩水河,中下游河段叫高底河。沿河村庄有官王、禄马、丈地、罗拐、武店、吕桥、忽庄、俎庄、金湾、辛张、市区北关、河湾、赵湾、三里桥、韩埠、李庄、孙湾、徐湾、焦庄、刘庄、八里营、田庄、张湾、口子庙、塔湾郭、吴庄、王黑桥、吴湾、秋湖,然后进入临颍县境内,归颍入淮。
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高底河河底不断淤积抬升,河堤也在不断加高。河堤上游低,中、下游高,中间形成30多米宽的河床。远远望去,河堤像一座古代城墙,巍然屹立,高大宏伟;又像两条巨蟒,拥着满河汹涌奔腾的水,绵绵百里,蜿蜒东去。
高底河弯弯曲曲,河道有大弯,有小弯,流向正朝东,忽而转头又向西。西去一百多米,拐头向南,刚向东,又突然呈“L”字形,向北或向南拐去,在不到三百米的范围内,突然向东、向北、向东、向南再向东。由于河道拐弯多,沿河村庄名大都同湾有关。上游村庄名分别叫金湾、河湾、赵湾。中、下游村庄名依次为孙湾、徐湾、张湾、塔湾郭、吴湾。这些村庄有的建在河南岸,有的建在河北岸。还有的村庄紧挨河堤在南北两岸建村。我的家乡八里营就是这样,河南岸的村庄叫南八里营,河北岸的村庄叫北八里营,对外简称“河南”或“河北”。
高底河上每隔五六里都有一座桥。全是用白石灰勾缝,用一尺厚的青石板砌成的石桥。桥洞券为圆形,一律单孔,直径约8米。桥洞上端东西两侧中间处,分别镶嵌一个用青石雕刻的龙头、龙尾,龙头向东,龙尾向西。龙头、龙尾栩栩如生,仿佛一打雷,一刮风,那龙便能飞向天空。桥面上铺的青石板,因年代久远,马踏车碾,碾出的车辙有一拃深,马踏的蹄窝有碗口大。因青石板光滑,那些拉车奋力爬坡的马匹,常常出现马失前蹄,辕马跪下的场面。这时桥坡两侧饭庄、干店、茶社的伙计们定会上前帮忙推车。
汛期河水上涨,为防河水流向村内。人们分别在桥的南北两侧各砌一个闸口,闸板用半拃厚的榆木制成,河水来时横着堵上,水退即卸下。桥面东西两侧三尺多高的石栏杆,全采用青石条构建。几十个石狮从中间衔接,狮身上风化裂缝,隐蔽处长满青苔,迎面处被过往行人摸得油光发亮。最有名的桥有吕桥、三里桥、八里营桥、王黑桥。三里桥是昔日东边人进出许昌的首选之桥。八里营桥则是河南北两岸群众走亲访友,物贸交流的必经之处。
为便于灌溉,在同高底河堤基相连的地头,每隔三五十米都留有一个筒子眼,用厚重的汉代青砖砌成,平时水匣关闭。庄稼需要浇灌时,提起水闸,河水便撒着欢儿涌向农田。水足地肥,年年丰收。沿河那些村庄被河水滋润着,虽地处中原,却有着江南水乡的景象。这些村庄的大小寨河,沟沟岔岔,大坑小塘,全从高底河引来了水。有的几个村庄沟坑相连,一年四季活水长流,清澈见底。鸭在水上漂,鱼在水中游。一到夏秋季,鱼儿肥、荷花香。我所在的村庄,若谁家来了客人,主人不需赶集,掂起鱼叉朝自己水坑边站定,瞅准目标,手起叉落,顺手一提,尺把长的鲤鱼便扭着尾巴出水了。临走在水面上捞起一把菱角回去当下酒菜。鱼多的时候,连别处的渔民也扛着小划船,架着鱼鹰前来捕鱼。惹得细腿长脖的白鹭也来光顾。
据史料记载,自古以来,高底河沿岸就是风光秀丽,景色宜人的地方。清乾隆年间,礼部侍郎沈德潜路过许州,游高底河后,被秀丽的景色所折服,赋诗道:
到处陂塘决决流,
垂杨百里罨平畴。
行人便觉须眉绿,
一路蝉声过许州。
这首诗从一个侧面真实地记载了当年高底河沿岸的宜人风光。
[1][2]
(作者: 责任编辑:12301-3)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