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7日,“探元计划2024”龙门石窟场景共创营开放日活动在龙门石窟举办,现场发布聚焦龙门石窟浅浮雕高精度建模与数字化纹饰提取成果。
龙门石窟现存大小编号窟龛2345个、各类造像近11万尊、碑刻题记2800余品,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价为“中国石刻艺术的最高峰”。
石窟中那些精美浅浮雕造像及纹饰,更是尽显千古匠心。但这些浅浮雕表面刻痕非常浅,深度甚至小于0.1mm,在长期风化作用下可能受损甚至消失,以超高精细度的浅浮雕数字化与整窟数字化为手段,实现世界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是一项意义重大的任务,也是难度极高的技术挑战。
记者从会上获悉,为解决这一难题,在国家文物局科技教育司的指导下,由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国家文物局数据中心)、腾讯SSV数字文化实验室、腾讯研究院、社会价值投资联盟(深圳)等联合发起的“探元计划2024”,致力于通过“研究+遴选+孵化+共创”的方式,推动“文化遗产+数字技术”的融合探索,解决行业共性难题,助力代表性场景落地验证与成果转化。
“探元计划2024”本次携手龙门石窟研究院、武汉大学文化遗产智能计算实验室展开深度共创,聚焦龙门石窟中的魏字洞、莲花洞、古阳洞和交脚弥勒像龛等进行数字化高精度采集,创新提出“基于精细光度立体的浅浮雕高精度三维重建方法”,并辅以“拓扑感知的局部-整体融合建模”策略,突破性解决了浅浮雕的非接触建模难题,提升整窟级三维拼接精度与作业效率。
同时,项目过程中采用腾讯混元大模型对龙门石窟浅浮雕纹饰图案数据库进行全自动的信息聚合、智能理解与多模检索,为纹饰建库、图谱构建、基于纹饰的二次创作与传播提供支撑路径。
“手持三维激光扫描仪工作前,需在文物表面贴激光标志点,这可能导致文物受损,且效率低下。关节臂激光扫描仪工作范围有限,换站耗时且需确保设备固定。相比之下,光度立体高精度三维建模技术无须接触文物,采集效率高且安全。”腾讯SSV数字文化实验室首席架构师王朝阳说。
武汉大学团队为专家们演示探元计划龙门石窟场景的最新共创成果:指尖轻触,高精度三维模型瞬间还原整窟瑰丽浅浮雕;同步演示的纹饰图案数据库,以可交互图幅、图层及精准定位,一览千年纹样全貌与分类细节。
据介绍,“探元计划2024”在龙门石窟场景建立了“技术验证、内容重构、传播共创”的完整闭环,从高精度数据采集到图像建模,从纹饰知识体系搭建到公众参与机制探索,形成了技术支撑与文化表达并重的实践路径。该场景的落地,不仅是浅浮雕三维建模技术的典型应用,也为石窟类遗产的数字化保护与知识重建提供了创新范式。
龙门石窟研究院党委书记余杰表示,数字化让文化遗产从“不可移动”到“数字可触”,从“专家可解”到“大众可感”。数字化不仅是文物保护的工具,更是文化再发现、价值再表达的重要载体,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通道。未来,龙门石窟研究院将结合共创成果,进一步深化在纹饰识别、展示传播等方面的实际应用,以科技赋能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
有关时光旅行的故事,总能引发人们津…[详情]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9015463号-1